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波兰华沙用微型隧道工法铺设污水输送管网解决自然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所铺下水道管道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微型隧道工法铺设管径、铺设长度和曲率顶管等三方面打破了已有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2.
矩形断面管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的特点。在本工程中,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技术施工,证实了矩形顶管机在长距离及弯曲顶管施工中的各方面适用性,相信今后矩形顶管机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3.
甘肃中西部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甘肃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前人曾有不同的认识。依据沉积建造、古生物化石、变质变形等资料,对韩母山群进行解体。将该群下部变质变形较强的烧火筒沟组(钙质砾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震旦系,上部变质变形较弱的草大坂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寒武系,并将后者与鄂尔多斯西缘下、中寒武统对比。  相似文献   
84.
东海陆架区地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八口石油钻井岩岩芯采样,测定其热导率,并求取对应的地温梯度,据傅立叶定律计算单井的热流密度,在56-88.60mW/m^2之间,填补了东海陆架热流值测定的空白。  相似文献   
85.
介绍了地震附近甚低频(VLF)电磁波信号强度统计分析结果。统计数据全部来自法国的DEMETER卫星(轨道高度700km,近太阳同步轨道),处理中采用了稳健的两步处理方法。第一步,利用所有的观测数据构建电磁辐射背景图,在给定条件和给定轨道位置对电场波动强度进行了统计描述。第二步,在第一步得到的电场波动强度的统计分布背景基础上,对地震附近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由地震活动引起的电场波动强度的变化,评估它们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我们总计使用了大于两年半的卫星观测数据,并对在此期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大约9000个震级大于或等于4.8的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夜间时段,对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或等于40km),在震前0~4小时的短时间内,电场波动强度会有4~6dB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6.
地震剪切波分裂(SWS)可用来监测饱和流体微裂纹岩石的细微形变。本文报告了由小地震记录到的剪切波分裂系统性变化的证据,通过监测震前的应力积累可预测即将发生的大震的时间和震级。通过对冰岛西南部的M1.7级震群事件到台湾Ms7.7级集集地震等15个震例(其中包括成功预测的冰岛西南部的M5.0地震)的剪切波分裂研究,可以看到预测效果。大地震发生前观测到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会明显增加,而临震前短时间内时间延迟会突然下降。研究表明,震级与临震前这种时间延迟增加的持续时间和减小的持续时间的对数都具有线性相关。然而,作为日常应力预测常缺乏适当的持续小震群。可靠的地震预测需要应力监测站(简称SMS)中采用毗邻钻孔中的可控源井间地震技术。利用应力监测站的全球网络实时应力预测世界范围破坏性地震是非常可能的。  相似文献   
87.
H.  Soosalu  J.  Key  R.  S.  White  C.  Knox  P.  Einarsson  S.  S.  Jakobsdottir  胡亚轩 《世界地震译丛》2009,(6):19-26
裂谷中的下地壳层通常由于高温而呈韧性,火山岩浆活动会引发地震。冰鸟中大西洋裂谷的特点是热流高,大量岩浆聚集成高达25~30km厚的地壳,在上部8km内常发生地震。2006年7~8月在冰岛北部裂谷带阿斯基亚火山周围布设了20台地震仪进行观测,记录到位于脆韧性边界1700次震源深度为7~8km的上地壳地震;还记录到多数以震群形式发生在其他非震层的下地壳内和完全非震层的中地壳之下14~26km的100个M1〈1.5级小地震。在2007年7~8月的重复测量中,更是观测到2倍以上的下地壳地震事件。大地测量和重力数据显示,在阿斯基亚火山下存在熔岩流,当熔岩从岩浆房通过地壳流向阿斯基亚火山的过程中引发地震,也表明在活动裂谷带中岩浆在张开的岩脉中运移几米距离可引发爆裂。  相似文献   
88.
T.  I.  Allen  D.J.  Wald  陈鲲 《世界地震译丛》2009,(6):41-52
近年来,从美国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使命(SRTM)30弧秒(arcsec)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出一种估计全球地震场地条件或者地下30m的平均剪切波速(Vs30)的新方法。在缺少基于地质和岩土的场地条件分布图的地区,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通过Vs30的测量值和地形坡度的相关性,可以把地形坡度作为一个可靠估计Vs30的替代指标。在这里,我们来检验使用高分辨率(3弧秒和9弧秒)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是否能够解析出比使用低分辨率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数据更详细的Vs30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并不能全部获得比30弧秒更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然而,在存在这些数据的许多地区,这些数据被用来解译地形坡度的精尺度变化,并最终解译Vs30。我们使用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资源观测和科学(EROS)数据中心的国家高程数据集(NED),在美国几个地区研究使用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来估计VS30,这些地区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湾地区、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及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我们将这些结果与全球范围内都能获取的台湾台北市使用9弧秒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数据的例子作比较。使用较高分辨率的美国国家高程数据集重新得到更精细尺度的地形坡度变化,这可更好地与地质和地貌特征相关联,特别是在丘陵—盆地之间的过渡带,确保使用30弧秒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数据是可行的。然而,统计分析表明,与低分辨率地形所得到的Vs30测量值相比,测量值很少或者没有得到改善提高。这表明一些地形平滑处理可能会提供更稳定的Vs30估计。此外我们发现,在精度高于30弧秒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数据有遮盖的地区高程变化范围过大,不能解译出可靠的坡度,特别是在较低坡度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89.
90.
地震层析是根据多道地震数据估算速度结构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针对海上科拉拉-康坎(Kerala—Konkan)地区一条以前识别出似海底反射(BSR)的地震测线东段的多道地震数据,采用2D方法得到可能的速度场结构,并推测气体水合物,游离气的存在。层析模拟由反射相识别和不同源-接收器位置的走时拾取组成。利用这些拾取采用射线追踪技术进行正演和反演来得到2D速度场。本次模拟调查区的模型第一次显示出细微速度结构。2D模拟揭示了速度场沿地震线研究段的横向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薄层沉积物盖层(约50—60m)的速度为1770至1850m/s。在海底之下具高P波速度(1980—2100m/s)的沉积物层被解释为水合物层,水合物层的厚度在110—140m之间变化。在水合物层底部有一低速层,速度为1660—1720m/s,被解释为游离气层,厚度在50—100m之间。本次调查表明在海上科拉拉-康坎(Kerala—Konkan)局部地区水合物之下存在游离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