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通过应力控制式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饱和软粘土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状。在考虑影响循环 特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合上海地区饱和软粘土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83.
大地测量反演线弹性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基于地表大地测量位移观测值,提出用大地测量监测资料反演线弹性构造应力场方法。讨论了大地测量监测点分布式、观测随机误差以及岩体介质参数对边界力系数反演值的影响,为实际应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线弹性构造应力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4.
采用动力接触法建立了高压水射流破碎岩石过程的计算模型。应用动力瞬态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射流冲击岩石时射流冲击动载的变化、岩石破碎区域的扩展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对非线性动力冲击有限元数值求解的几种方法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
隔河岩大坝外观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清江淌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研究,它是一个由2个GPS基准站和5个GPS监测站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平时,该系统每6小时提供1组变形资料,在汛期,每2小时提供1组变形资料,本文利用该系统的形变监测资料和大坝的水位、温度等数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以上信号从时域转到频域内进行分析,研究流水位、温度与大坝变形的关系,及时反映大坝变形规律和变形原因,并研制了相应的软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6.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并结合 GPS测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地壳水平应变场的方法 ,并介绍了在获取应变参数基础上求定剪应变和面膨胀的基本公式。结合华北地区实际的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了华北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喜马拉雅块体现今运动学特征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了喜马拉雅块体地震主应变率,应变率主方向以及变形速率,探讨了喜马拉雅块体现了形变特征,并与GPS形变监测结果以及地震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块体不仅有南北向的压缩变形,而且有显著的东西向拉张运动,其变形量级与GPS形变监测结果,地质资料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与珠峰地区GPS计算结果获得的该地区的应变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8.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两期GPS观测值得到川滇区域内测站的速度。以这些速度为约束,基于数值流形模型拟合了川滇地区的速度场。它很好地结合了块体内部的连续变形和块体间的非连续变形。较非连续变形分析模型,地质构造速度模型和配置拟合模型等更真实模拟了地壳运动速度场,为相关地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
为将数值流形方法从平面扩展到球面,推导了球面上数值流形方法的有限单元覆盖的应变矩阵及刚度矩阵、初应力矩阵、点荷载矩阵、体荷载矩阵、惯性力矩阵和固定点矩阵的具体公式。  相似文献   
90.
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许才军  晁定波 《测绘学报》1997,26(2):95-100
本文讨论了大地测量反演构造应力场的理论与方法。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利用限单元法,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力场三维弹性数值分析模型。用地表水准和GPS资料提供的位移值作为地表边界约束条件,反演计算了青藏高原变场和应力场,数值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以南北向挤压为主,东西向拉张为辅,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作用仍控制着高原现今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