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6年4月在长江口泥质区获取了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粒度分析及粒度分形计算,并从中提取沉积物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结果表明,柱样的垂向沉积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上部0~12cm是动力环境改造频繁的活动层,沉积物混合程度较高;自12cm以下沉积物有粗细旋回变化的特征,可能与长江入海泥沙的季节变化有关。本区沉积物主要含两个敏感粒度组分,标准偏差峰值为6.0~7.2μm的细组分与长江来源的悬沙粒径大致相当,而标准偏差峰值为40.7~57.5μm的粗组分则可能与风暴潮、波浪和潮流输沙、长江流域及河口区的水利工程的影响有关。沉积物粒度在0.9~20.3μm标度范围内的统计自相似程度很高,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数的波动与沉积物粒度参数变化相吻合,表明沉积物粒度分维数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2.
以黄河口利津水文站1950-2005年月均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随机水文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年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Fisher最优分割法检测出主汛期(7-10月)入海水沙出现1968年、1985年和1996年3个跳跃点,依据3个跳跃点可将汛期入海水沙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Ⅰ(1950-1968年),Ⅱ(1969-1985年),Ⅲ(1986-1996年),Ⅳ(1997-2005年),这一变化过程与全年入海水沙变化过程一致.4个阶段水沙年内下降过程经历了伏汛期减少→秋汛期减少→伏汛期减少3个主要过程,1-5月份水沙逐阶段下降;水沙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水、沙集中程度变化过程不同步,水、沙集中期主要受不同年份伏汛和秋汛期水沙变化控制.汛期水沙占全年比例受大型水库利用方式影响不同时期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3.
近50年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对太平洋年代际震荡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瑞  汪亚平  潘少明 《海洋通报》2011,30(5):572-577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是类似于ENS0型的具有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太平洋气候变率.PDO既对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产生扰动,又会对年际变化事件(如ENSO)产生重要影响,可使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改变,以致影响到ENSO和季风的关系.通过对百年来的PDO数据进行HHT分...  相似文献   
34.
随着高分辨率图像采集技术的发展,采集图像的数据量大幅增加给图像的压缩、存储和传输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近年来,压缩感知理论以能够通过少量观测信号高精度重建原始信号的优势给图像压缩带来了新的思路。目前压缩感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综合模型,然而综合模型下图像数据的稀疏表示却存在着计算量大、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解析字典的图像压缩模型。在分析综合模型字典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解析模型字典学习的流程,然后详细分析了基于解析字典的图像压缩的总流程。以标准测试库自然图像为数据对模型的重构质量和系统耗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在采样率相同的情况下,相对其他模型不仅能够缩短系统的耗时,也提高了图像重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5.
以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 GI S空间分析、TM 和 ETM 卫星遥感影像判读解译、土地利用图斑 提取、数理统计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等技术,研究连云港海岸带 1987-2012年 4个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生态足迹和 生态承载力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是一种有效的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计算方法,计 算显示,在 1987-2012年期间,占主要地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海域、盐场、建筑用地和耕地;近二十多年,耕地和建设用地 变化幅度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大;同时,研究区生态足迹已逐渐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阈 值,两者之间矛盾日益明显,生态环境已趋于不安全状态,须尽快调整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使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6.
1961~2010年河西地区平均风速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克新  潘少明  曹立国 《地理科学》2014,(11):1412-1416
利用河西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M-K突变检验、ArcGIS中的IDW插值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西地区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来,河西地区年平均风速呈明显下降趋势,其递减速率为0.14 m/( s?10 a)(α=0.001);该地区四季平均风速均呈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相同;平均风速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年平均风速的递减趋势是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瓜州和玉门是该地区减幅最大的区域,而乌鞘岭却呈现出微增的趋势;风速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其年平均风速在1985年发生突变;该地区平均风速存在存在多尺度的周期结构特性,其变化周期为6、19和25 a。  相似文献   
37.
香港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测得的全新世沉积物最大厚度为17.8m,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0.81mm/a;维多利亚港因后期的潮流作用改造,全新世沉积很薄。第四纪沉积层中有5次海进及5次海退过程,体现了第四纪以来香港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香港海域的沉积环境与珠江密切有关,珠江不仅塑造了香港的5层陆相地层,同时为现代香港水域的潮流通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海南岛三亚港现代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88年所采集的海南岛三亚港6个沉积柱样作了沉积结构及^210Pb放射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亚港潮汐通道及航道上,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粘土,沉积速率为0.91-1.24cm/a,近年来砂质物的输入,反映了疏浚等人类活动对该区的影响;外港浅滩砂洲区的沉积速率小于0.4cm/a;潮汐通道中过剩^210Pb总量亦明显大于港口的其它区域。  相似文献   
39.
黄亚楠  潘少明  刘志勇 《地理科学》2018,38(11):1892-1903
对海水和沉积物中239+240Pu活度、240Pu/239Pu比值和239+240Pu存量的分析,可以为海洋环境中水团输运、黑潮海水入侵、颗粒物通量、颗粒清除过程、污染物堆积、沉积年代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有效途径。针对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活度分布、240Pu/239Pu比值特征和239+240Pu存量进行比较讨论,发现虽然全球大气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场的输入是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的2个主要来源,但是中国边缘海海洋环境中不同区域Pu的来源的比例有差异。同时,文中系统探讨了利用Pu端元法研究中国边缘海海洋沉积物中239+240Pu存量的质量平衡模型,这对认识海洋中沉积物的源与汇以及海洋放射性环境状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0.
近50年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口利津站实测、天然径流资料为依据,采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随机水文学的方法,对黄河入海径流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流域气候和人类活动资料,定量探讨了近50多年来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的影响。采用费希尔最优分割法检测出黄河实测入海径流出现1968年、1985年和1996年3个跳跃点,依据3个跳跃点,将入海径流分为4个阶段:即Ⅰ(1950~1968年)和Ⅱ(1969~1985年),Ⅲ(1986~1996年)和Ⅳ(1997~2004年),4个阶段径流量逐阶段递减。根据降雨与径流的相关分析计算出各阶段取水量占入海天然径流量的比重,第Ⅰ阶段为24 % ,Ⅱ,Ⅲ和Ⅳ阶段分别升至44 % , 65 % 和79 % ,说明流域取水量的增加是造成入海径流量逐阶段减少和断流严重性增强的主要原因,也反映了黄河入海径流由第Ⅰ阶段受自然变化影响为主逐渐过渡至第Ⅲ阶段后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主。1985年以后流域暖干化、大水库的调节和水土保持等则是促使径流量减少和断流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