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632.
本文应用地磁总强度变化记录近似确定局部感应磁场中的传递函数A,B.在求解过程中采用分辨率高、功率估计可靠性较强、适合短长度资料分析的SOMPI谱分析方法,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通过与三分量计算结果相比较,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据此,提出在无三分量记录地区用核旋仪台网研究地下电性结构横向不均匀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633.
黔中三叠纪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典夕  熊剑飞 《贵州地质》1993,10(2):120-130
本文是对黔中平坝、安顺早—中三叠世新近发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初步研究成果的报导。在该区首次对大冶组、安顺组、青岩组及边阳组内建立了9个牙形类带或组合带。因该区地处华南三叠系相变的台地边缘带,其研究成果对于贵州乃至国内外三叠纪地层的进一步划分和对比,以及沉积相和古生态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34.
南极瑞穗站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树华  熊康 《南极研究》1993,5(1):39-45
  相似文献   
635.
636.
海州式磷矿床沉积环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超美  熊老孝 《化工地质》1994,16(4):239-246
  相似文献   
637.
638.
泥石流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崔之久  熊黑钢 《沉积学报》1990,8(3):128-140
共划分泥石流沉积为6种类型或相即A相泥石流层,B相类泥层,C相冲刷层,D相泥流层;E相泥流层,A1相细粒泥石流层。标准的泥石流相模式是从底层的泥层D相开始,往上为A相、C霜。且以C相为沉积间断标志。  相似文献   
639.
利玛原甲藻腹泻性毒素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德全  熊仕林 《热带海洋》1996,15(4):46-49,T001
1994年和1995年分季度从海南省三亚海区采集附生于褐藻上的利玛甲藻Prorocentrum lima(Ehrenberg)Dodge,经丙酮提取。提取液用pH=3的水除去麻痹性贝毒(PSP),取残留液注入小白鼠(BaB/C纯系),有腹泻性贝毒(DSP)中毒的症状出现。初步确定此种藻中提取的毒素为DSP。  相似文献   
640.
洋陆转换过程中俯冲-碰撞(增生)-后碰撞各阶段具有不同岩浆作用,其中板片俯冲和岩石圈拆沉-减薄机制尤其受到关注。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秦祁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原特提斯洋陆转化过程。笔者通过对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古生代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认为浪木日中志留世(429±4 Ma)花岗岩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具有埃达克质岛弧岩浆属性,与热俯冲机制下的洋壳部分熔融有关;希望沟与哈日扎早泥盆世(416~403 Ma)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分别显示I型和A型花岗岩特征,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综合区域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资料表明,东昆仑东西段岩浆岩差异可能是洋脊俯冲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