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由根带到锋带表现为:高角度叠瓦逆冲构造、褶皱—逆冲构造和中低角度叠瓦逆冲构造,逆冲推覆运动方向由南西向北东,并在推覆构造带北侧发育新生代沱沱河前陆盆地。同构造岩浆侵入体同位素年代学和前陆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演化表明,推覆构造形成时限为67.1~23.8Ma。推覆构造形成演化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其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动力学体制,并造成唐古拉山地区地壳在始新世—渐新世的强烈缩短、增厚和唐古拉山脉的隆起。  相似文献   
72.
第三纪青藏高原面高程与古植被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魏明建  王成善 《现代地质》1998,12(3):318-326
收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部有关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的研究资料,从整体角度对青藏高原的古植被演化史与高原面高程变化史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经历了由古老、湿热环境下的热带低地森林,脉动式地渐变为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及灌丛草原。反映高原是阶段性、持续上升的,其间不存在大幅的降低过程。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所围限的藏北高原比喜马拉雅山系隆升早,且在整个第三纪都比喜马拉雅山高,到上新世的中、晚期其高度已达海拔3000m以上。喜马拉雅山系成为世界屋脊是第四纪以来的事。  相似文献   
73.
云南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中次生方解石特征及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新生体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变化、营养元素释放以及次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探讨云南省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钙质结核中的次生方解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钙质结核中次生方解石含量高,晶形完整;钙质结核以及次生方解石形成既取决于气候,也与微地形有关。次生方解石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反映了自全新世以来元谋盆地主要处于干热气候环境中。  相似文献   
74.
白垩纪并非一直处于温室气候状态,存在着冰室气候间断。白垩纪古海洋气候也是如此。通过收集已经发表的古海洋气候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显示,该期全球古海洋气候可以分为早白垩世低温气候、中白垩世温室气候、晚白垩世 冰室气候 3个阶段;早白垩世可进一步识别 K1Ⅰ温暖干燥气候、K1Ⅱ冷湿气候、K1Ⅲ温暖气候回升 3个次级变化旋回;中白垩世整体处于温暖状态,不过,虽然极热气候在全球出现和结束的时间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出现在赛诺曼-土仑期,局部地区如赤道太平洋早可以在阿尔布期,南极地区晚可推迟到晚白垩世坎潘早期;晚白垩世可划分为 K3Ⅰ大幅降温冰室期、K3Ⅱ浅幅气候回升期、K3Ⅲ低温冰室期、K3Ⅳ短暂温室期 4个次级气候变化旋回。还介绍了白垩纪古海洋温度计、冷赤道与低温度梯度、中白垩世黑色页岩、气候变冷及旋回、大气CO 2作用几方面重大问题,并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5.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沉积学报》2003,21(2):191-197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为楔形沉积体;在垂向上,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上部构造层序以磨拉石建造为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序列;盆地具双物源和双古流向体制,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具有不一致,显示其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周缘前陆盆地,从而确定了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的成因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在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和确定的蛇绿岩的最小年龄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年龄,本文根据下部构造层序复理石的年龄、前缘隆起的形成年龄、冲断带隆升成为地貌高地的年龄、下部不整合面的时代和前缘隆起型碳酸岩缓坡的形成时间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下限,根据上部构造层序磨拉石的年龄、上部不整合面的年龄、花岗岩和构造碎裂岩成为物源的年龄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表明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事件为卡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最终碰撞事件介于诺利克期与瑞替克期之间.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3层结构清楚,可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三角洲亚相3部分,可识别出7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为0.7~3.5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厚的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77.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早渐新世雅西措群中下部350m厚沉积的沉积学、旋回地层学、古地磁学和粘土矿物学分析,揭示可可西里地区在早渐新世31.30~30.35M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可可西里地区在早渐新世气候条件总体上寒冷干旱,可能是受渐新世最早期全球变冷变干气候事件的影响。其中,31.05~30.75 Ma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构造活动强烈;31.30~31.05和30.75~30.35 Ma期间气候寒冷干旱,构造活动相对较弱。而且,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记录的频谱分析显示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天文周期,表明可可西里地区早渐新世气候变化既受构造作用控制,也受地球轨道周期性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峨眉山玄武岩砾石的寻找和研究,可以确定三峡以西物质搬运至宜昌地区的时间,从而为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在详细研究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基础上,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时代沉积物中玄武岩质砾石的岩石学、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从而发现0.7Ma以前云池组和善溪窑组的扇三角洲及湖相沉积物中,不存在来自三峡西侧的峨眉山玄武岩,而在0.7 Ma以后的阶地沉积及现代河床中却可以找到该玄武岩砾石。结果表明,在0.7 Ma以前不存在贯通三峡的长江。  相似文献   
79.
在地球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由于碳循环发生重大变动,导致大量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以缺氧的黑色页岩形式保存下来,这一代表海洋和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已被地球科学界称为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自从1976年首次提缺氧事件的概念后,现已被地学界所广泛接受,对于大洋缺氧事件发生期间的地球系统演化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0.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古岩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露头和区域构造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的右江盆地存在多期次的岩溶作用,通常具有1~3个岩溶旋回。这些古岩溶作用主要存在于上二叠统顶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和石炭系顶部,其次是泥盆系的顶部。古岩溶作用的发生与黔桂运动、紫云运动、东吴运动等所形成的层序界面和低位体系域密切。研究区存在包括风化、区域性大气淡水溶蚀、区域性白云岩化、区域性古岩溶、区域性去白云岩化和区域性淡水胶结充填等6种岩溶作用的层序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