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辽宁数字前兆台网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辽宁数字前兆台网的建设规模、布局情况、使用仪器、供电避雷以及通信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对辽宁数字前兆台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
国家从2 016年开始进行1∶25万地形图更新,这次更新是在201 3年1∶25万制图与建库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参照2015年1∶5 0000地形图更新成果开展,制图数据采用联动更新方式,与建库数据同步完成,最终形成地形和制图一体化存储更新成果,1∶25万地形和制图一体化存储更新是第一次作业,难免会出现技术问题,现就发现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3.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 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 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 km减到北侧的3~4 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相似文献   
74.
在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用图测绘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充分利用已有基础测绘资源及灾前灾后影像资料,采用航测遥感技术对多源遥感影像的处理及多源数据快速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可靠、及时、高效率制作地震灾区影像地图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5.
适用于造山带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并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各动校正方法及其优缺点。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在前人提出的高程动校正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地表基准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地形起伏和近地表速度变化两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该方法在校正畸变的双曲线方面优于常规NMD方法,可以改善造山带中因地形起伏较大造成的动校不准、影响叠加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研究区志留系岩性垂向分布规律及油气显示出发,认为志留系发育4套储盖组合,分别对应3种储盖组合模式:(1)凹陷内部发育平整型储盖组合;(2)隆起边缘斜坡区发育中-低角度储盖组合;(3)隆起高部位发育高角度储盖组合。在对储层和盖层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有利盖层与有利储层在平面上进行叠合,优选出有利储盖组合分布,结合储盖组合发育模式,明确了有利储盖组合与圈闭类型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7.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西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 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 比起我国其他地区, 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态均变化最大, 反映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 西北地区地壳整体变形强烈。莫霍面最深(约90 km)位于西昆仑与喀喇昆仑构造结合处, 最浅处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克拉玛依(约35.5 km), 最深与最浅相差约55 km。在盆山结合部位及大型走滑断裂, 如阿尔金断裂、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等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天山造山带东西段莫霍面深度变化明显, 西段深于东段。这些特征指示了中国西北部盆山之间的构造关系、天山造山带西段和东段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古老断裂带的活化。  相似文献   
78.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庐枞矿集区全地壳的精细结构,在研究火山岩盆地的深部构造、探讨成矿深部过程等方面取得了新认识。从长江至大别山下,Moho由30km左右加深至33km左右,罗河矿下方Moho错断大约3km。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着罗河断裂向东发育的"耳状"非对称盆地,并不存在另外一半隐伏在红层之下的盆地。罗河铁矿对应Moho错断处,处在构造的转换带上。罗河断裂之下存在近于透明的弱反射区域,可能是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喷发的通道。郯庐断裂、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是庐枞地区的三个重要断裂。郯庐断裂带为不对称花束状构造,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小岭矿与龙桥矿可能产出在一个隆起的火成岩体的两翼。  相似文献   
79.
80.
利用反射地震剖面处理过程中获取的叠加速度得到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剖面,为研究庐枞矿集区近地表-上地壳的结构提供了新依据。地震剖面综合研究表明:郯庐断裂、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是庐枞地区的3条重要的断裂,断裂深部均表现为低速异常。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的发育深度和规模均不及郯庐断裂。火山岩出露地区表现为地震波速高和反射波组凌乱的特征;新生代沉积地层则表现为波速低和反射波组连续的地球物理特征。罗河矿区位于强、弱反射转换区,同时也是低、高速体的转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