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7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选择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地区和中国云南省元江地区的两处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气候环境下PGE在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测试数据表明,PGE在两例红土剖面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表生富集效应,相对于基岩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达5.42(Kolonodale剖面)和6.52(元江剖面),并且PGE在风化产物中的富集系数与样品的红土化强弱指标(S/SAF值)关系密切。但PGE在两例剖面中的垂向分布特征明显不同,它们的含量曲线分别呈"哑铃状"(Kolonodale剖面)和"倒勺子状"(元江剖面)。地球化学证据指示,风化壳中的PGE主要源自基岩中的铬铁矿,它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的表生行为与Fe和Cr等元素高度一致,显示出残余富集的习性。这种机制导致了PGE富集段出现在元江和Kolonodale风化壳剖面的上部(红土层)。此外,气候环境通过制约基岩的红土化程度来对PGE的表生行为产生影响。Kolonodale剖面的红土化程度高于元江剖面,PGE在强烈红土化作用下会在风化壳内部发生迁移再分配,这是导致在Kolonodale剖面的腐岩层中也出现PGE富集现象的可能机制。研究进一步证实,Pd和Os在红土化程度较高的风化壳中活动迁移性较强,它们会与Pt、Ir、Ru和Rh等元素发生相对明显的内部分异。除此之外,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IPGE与PPGE之间或PGE内部各单项元素之间的内部分异现象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2.
佛子冲矿床发育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广西境内,是近年来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中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本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重点提取了佛子冲矿床古益矿区深部矿段的成因信息。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早期硫化物阶段(阶段I)出现含子矿物型、CO2-H2O型及H2O型包裹体类型组合,而主成矿阶段(阶段Ⅱ)和晚期硫化物阶段(阶段Ⅲ)则变化为相对单一的H2O型包裹体,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表现出从成矿作用早期到晚期逐渐降低的趋势。H、O同位素(δD值介于-59‰~-41‰,δ18OH2O值介于-5.47‰~4.00‰)和流体包裹体成分指示,初始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岩浆分异热液,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天水热液的掺入比例显著增大。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于2.3‰~4.3‰,指示矿化剂S主要来自于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体系。矿石铅的206Pb/204Pb比值为18.592~18.794,207Pb/204Pb比值为15.648~15.864,208Pb/204Pb比值为38.909~39.580,数据分布呈线性趋势,且正好落入岩浆铅和地层铅之间,构成一条混合线,它指示了成矿物质可能具有岩浆源和地层源的混合属性。野外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证据都表明,佛子冲矿床的发育与燕山晚期(106Ma)的花岗斑岩侵入事件密切相关,该期岩浆作用在矿区内导致了强烈的热液流体活动并产生了显著的铅锌银多金属成矿效应。河三和古益两个矿区的矿化类型有所不同,前者代表了产在斑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型,而后者代表了远离斑岩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二者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以Pb-Zn为主矿种的岩浆热液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83.
84.
85.
司红君  付伟  马菊  程传云 《气象科技》2017,45(1):195-202
基于1994—2014年研究区葡萄的逐年商品果率数据,1965—2014年芜湖市逐月的气象数据和1981年7月至2014年6月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月88项新大气环流指数、26项海温指数,使用相关性分析、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影响葡萄商品果率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遴选,并在此基础上对遴选因子的近50年变化特征和短期气候预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葡萄商品果率的关键气候因子有7、8月的平均气温(T_7,T_8)、最高气温(T_(max7),T_(max8))、最低气温(T_(min7),T_(min8))、相对湿度(R_(H7),R_(H8))、日照时数(S_7,S_8),以及8月的平均气温日较差(ΔT_8),近50年T7、T_(max7)和T_(min7)显著升高,RH7、ΔT8和S8显著下降,其中T7、T_(max7)、ΔT_8的变化以渐变为主,而T_(min7)、R_(H7)、ΔT_8则发生过突变。这些关键气候因子与前期1年内的多项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显著相关,并遴选其中关键指数作为预测芜湖市7、8月葡萄商品果率关键气候因子的短期气候预测指标,计算出气候因子的预测方程,以期为葡萄种植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影响、保证商品果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6.
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西大明山地处钦杭成矿带的西南端,是当前广西非常重要的一个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区内产出有众多中-大型的热液矿床,对这些矿床进行深入的成因研究为区内找矿勘查工作取得突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西大明山地区相关矿床的研究,评述了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成矿温度、成矿时代、成矿热液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7.
西藏南部广泛分布大规模中、新生代蛇绿岩套硅质岩、非蛇绿岩套硅质岩和硅质泉华体,本文通过对藏南日喀则、泽当等地区硅质岩的野外岩石学特征、镜下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研究其地质意义。藏南硅质岩普遍发育层状、纹理状、块状和角砾状构造,化学成分与广西丹池盆地等典型热水沉积硅质岩相似,Fe/Ti值为12.88~30.60,(Fe Mn)/Ti为13.25~33,Co/Ni小于1,REE总量低,δCe呈负异常,重稀土相对轻稀土元素富集,Eu呈正异常,反映为热水成因,个别样品为生物成因。硅质岩形成与藏南拆离系和伸展构造碰撞造山带所造成的构造热事件有关,Au、Sb、Cs等多金属矿化与硅质岩密切相关,赋矿岩石石英硅同位素与马里亚纳海槽现代海底黑烟囱热水沉积物相似,为热水喷流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海底地质作用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海底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等因素制约了热水循环的发育和活动规律,而热水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一些地质效应,如海底的热水喷流成岩成矿效应,此外它还与海底的热能输导与转化、海洋化学组分特征、海洋生命和生命起源等现象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开展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应注重将热水循环的内部动力学机制和热水活动所引发的外部环境效应相结合,为此我们把它初步展开为:热水循环的空间组构研究、热量输导作用研究、热水流体的化学成分研究、热水活动与极端生命的关系研究以及热水活动的生命周期研究等5个方面,分别解析其内部特征以及引发的环境效应。最后初步探讨了开展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与同一花岗质岩浆系统密切相关的不同成矿作用在成矿流体性质、组成、演化及成矿物质沉淀等特征既存在相似之处,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对赋存在社山复式岩体中的社垌石英脉型钨钼矿床和宝山斑岩型铜矿床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钨钼矿体呈石英细脉状产出在社山加里东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铜矿体呈浸染状分布在宝山燕山晚期隐伏花岗斑岩体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数据表明,社垌钨钼矿床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80 ℃~320 ℃和340 ℃~440 ℃,其中主峰值范围为180 ℃~320 ℃,盐度峰值范围分别为0~10%、16%~20%、30%~34%,集中在0~10% NaClequiv.峰值范围内(n = 177),显示社垌钨钼矿床的成矿流体形成于一种中高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宝山斑岩型铜矿床中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136.6 ℃~440.0 ℃,峰值为240 ℃~360 ℃,盐度主要集中在0.18%~34.83% NaClequiv.(n = 154),显示宝山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KCl±CO2体系。结合包裹体岩相学以及均一温度和盐度的特征,我们认为社垌脉状钨钼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经历了早期岩浆流体与晚期大气降水逐渐混合的过程,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引起矿石沉淀的主要因素,而宝山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可能是早期岩浆结晶分异的中-高温、中-高盐度初始成矿流体,晚期又分异为高温、低盐度流体和高温、高盐度流体,流体沸腾和相分离作用对Cu金属元素的运移和沉淀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绢云母片岩是一种易崩解的片岩填料,在大气的长期干湿循环作用下,性能极易发生衰减、弱化。通过开展干湿循环前后不同初始最大粒径绢云母片岩的加州承载比试验和回弹模量试验,探讨其强度变化规律,并结合颗粒分析试验,从崩解的角度解释上述强度变化原因。结果表明,绢云母片岩在经历10次干湿循环作用后颗粒再无明显崩解,粒径为10 mm的颗粒可作为其崩解强弱的分界点,粒径大于10 mm的颗粒崩解较快,粒径小于10 mm的颗粒崩解较慢。绢云母片岩的回弹模量在初始最大粒径为5~10 mm时较大;而其承载比在初始最大粒径为10~20 mm时较大。结合崩解特性,选取初始最大粒径10 mm作为绢云母片岩路基填筑的控制粒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