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2012年2、5、8和11月长江口4个季节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DOC分布与盐度、表观耗氧量(AOU)、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a以及颗粒有机碳(P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长江口区DOC的浓度范围在0.53~5.21mg/L之间,均值为1.86mg/L。DOC浓度秋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低。DOC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格局,高值区分布在口门内和近岸水域,外海区DOC浓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季节DOC空间分布略有差异。DOC与盐度、COD以及POC的相关关系较强,与AOU和叶绿素a相关性较弱。2012年长江口有机碳以DOC为主,DOC对总有机碳(TOC)的平均贡献率为55.8%,其中冬季贡献最大(59.4%),其次为秋季(59.2%)和春季(55.3%),夏季贡献率最低(49.4%)。  相似文献   
32.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33.
秋季长江口水体颗粒有机碳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11月)调查资料,探讨了长江口秋季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长江口环境要素和陆源输入(径流、输沙),分析了秋季POC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秋季长江口POC浓度范围为0.03—16.95mg/L,均值2.30mg/L,底层POC浓度高于表层。长江口表层POC浓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2)长江口区POC分布呈现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口门附近偏南部水域。口门内和近岸水域POC显著高于近海水域。口门水域POC年际间相对稳定,近岸和近海水域年际变化显著。(3)长江口POC分布与盐度呈非保守性变化,悬浮物是POC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数年份POC与叶绿素a相关程度较弱。(4)河口来水来沙量对POC浓度具有较强的制约性,径流的主要影响区域在口门内和近岸区,输沙的主要影响区域在最大浑浊带和长江口北部水域。(5)入海输沙量与长江口水域POC相关性最强。咸淡水交汇引起的悬浮物沉积和沉积物的再悬浮强度决定口门内水域POC浓度,浑浊度较高的近岸水体POC对陆源输入泥沙的依赖性较强,长江口外侧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成为POC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4.
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测绘单位陆续引进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并逐步形成生产能力。由于正式生产开展时间较短,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未出台,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许多问题仍处在摸索阶段。本文通过总结生产经验,对有关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5.
ArcGIS是一个建设完整GIS的软件集合,它包含了一系列部署GIS的框架:ArcGIS Desktop(专业GIS应用的完整套件)、ArcGIS Engine(定制开发GIS应用的嵌入式开发组件)、服务端GIS(ArcSDE,ArcIMS和ArcGIS Server)。ArcGIS在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ArcGIS在高速公路和国道测量中数据建库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36.
为构建1985~1986年长江口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 作者根据1985~1986年全年12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综合调查数据, 分析此历史时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能流结构, 并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估。1985~1986年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包括16个功能群, 各功能群的营养级在1~4.52, 中上层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占据最高营养级。各功能群间关系主要由3种途径导致: 控制类型、生态位重叠和营养级联。营养级聚合分析表明, 1985~1986年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中牧食食物链占据主导地位, 直接来自初级生产者的占比57%。此历史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平均转化效率为12.4%, 其中来自碎屑的能流转换效率为12.9%, 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转换效率为1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 该历史时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471和0.10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9.35%和2.778, 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724。  相似文献   
37.
本刊讯 据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最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位居世界第三,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气资源量最大,为17.2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一半以上。  与巨大的储量相比,我国的煤层气开发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每年有数亿立方米的煤层气作为矿井有害气体随煤炭开采排入大气,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目前在晋、陕、蒙三省区开发煤层气力度最大的,当属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的合作,双方已着手联合勘…  相似文献   
38.
The effects of body weight and temperature on the carbon budget of the juvenile bastard halibut,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were studied at temperature 13.5, 18, 21.5 and 24 ℃,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intake, faecal and growth carbon were measured, and the carbon respirat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carbon budget equation(CC=GC+FC+RC). The comb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carbon budget, body weight and temperature could be described by regression equations: CC =1.0206 W 0.8126 e 0.1483 T; G=0.0042 W 1.4096 (-5.11 T 3+285.90 T2-5173.72 T +30314.03); FC =0.0485 W0.7711e 0.1624 T ; UC = 1.4333 W 0.6715e 0.1487 T. Body weight had no significant ffect on the carbon absorp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39.
根据2012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春、秋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个季节共捕获无脊椎动物5目14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是最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春季和秋季对无脊椎动物资源量贡献最大的种类不同。各站次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范围在0.31~2.02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0.37~1.92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范围在0.17~0.95之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量和多样性季节间变异不显著。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参数的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无脊椎动物样本可以区分为春季组与秋季组2个组群。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春、秋季组群间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磷酸盐、底层溶解氧、底层硅酸盐和底层硝酸盐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江口无脊椎动物季节变异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季节演替上,营养盐和溶解氧浓度是无脊椎动物种类季节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由于过度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渔业资源正遭受威胁。与传统渔业评估方法相比,环境DNA(eDNA)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侵入性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因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应用广泛。eDNA技术在物种丰度和生物量评估中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本文总结了eDNA技术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从eDNA技术与传统方法互补性、eDNA浓度影响因素及模型、生物量定量模型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阐述,为以后e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