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527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81.
粘土地基中的水浮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模型试验方法,对粘土层中深基础上的地下水浮力的力学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不同水位下地下水浮力的变化规律和地下水浮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实测的地下水浮力始终比按阿基米德定律计算的理论水浮力要小,具体的变化规律可用折减系数来表示,不同水位下地下水浮力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水位刚达到时的折减系数达到0.3~0.4。随着时间的增长,折减系数逐步增大,最终达到0.65~0.72。  相似文献   
982.
长江下游巢湖9870cal.aB.P.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巢湖490cm湖泊沉积物柱样7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9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植物种类分属于86个(科)属,可以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孢粉带Ⅰ(9870~6040cal.aB.P.)代表了末次冰期之后全新世温暖气候到来之前气候转暖的早全新世过渡时期,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其中亚带Ⅰ-1(9870~7700cal.aB.P.),Ⅰ-2(7700~6250cal.aB.P.)和Ⅰ-3(6250~6040cal.aB.P.)分别对应温暖湿润→温暖较湿→温和干燥的气候波动;孢粉带Ⅱ(6040~4860cal.aB.P.)代表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Ⅲ(4860~2170cal.aB.P.)体现中全新世后期温和干燥的气候,约2170cal.aB.P.干旱程度达到最高;孢粉带Ⅳ(2170~1040cal.aB.P.)反映巢湖流域由干燥向湿润气候的转型,气候总体上温和湿润;孢粉带Ⅴ(1040~200cal.aB.P.)反映了晚全新世巢湖流域温凉稍湿的气候;孢粉带Ⅵ(200cal.aB.P.至今)则体现巢湖流域处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  相似文献   
983.
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城市绿地被认为是改善城市空间热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工具。然而,目前关于城市绿地冷岛效应的研究尚不充分。利用在西安市唐延路城市公园实测的夏季空气温度数据,分析了城市绿地冷岛强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的冷岛效应在夜间可达2.5℃,在日间则不明显;冷岛效应在夜间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扩散效果,在日间则主要集中在树木冠层以下。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中可通过城市公园布局改善城市微气候并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室外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984.
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最前沿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存在液态水和有机质, 可以为微生物生存提供生境。此外, 微生物参与冰盖/冰川底部地球化学风化过程, 对受气候变化驱使的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围绕着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主题, 重点介绍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可能来源、所参与的地球化学反应机制以及与C、N循环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未来关于冰川底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5.
Based on the CMA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as well as the reanalysis datasets from the NCEP/NCAR and NOAA,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 number from 1949 to 2013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inclu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examined. Notably, the time series of TC number exhibits a 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 from more to less around 1995.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necessary to TC formation also change significantly around the mid-1990 s. After 1995, accompanying with anomalous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 La Nia-like pattern in tropical Pacific appears obviously. 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before 1995, the vertical upward movement decreases, vertical shear of tropospheric zonal wind increases, and sea level pressure(SLP) rises, all of which are unfavorable to TC formation and work together to make TC number reduce markedly after 1995. Furthermore, when the typical interannual more and less TCs years are selected in the two separate stages before and after 199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s in interannual TC generation is also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SST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exerts relativ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C formation before 1995 whereas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lays a more promine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TC after 1995.  相似文献   
986.
安徽省黄梅尖地区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金根 《安徽地质》2014,(3):191-196
黄梅尖地区铀矿普查为安徽省省级基金项目。通过对前期资料的综合整理并结合最新普查成果,以8411矿床为例,对区内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总结,认为区内铀矿床主要受接触带、断裂构造和岩性联合控矿;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并指明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87.
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太阳活动对海温和降水的影响吸引更多学者的目光.本文通过研究全球0~700m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Solar Radio Flux,缩写为SRF)的响应,发现全球海温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征,显著响应的地区集中在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显著响应的层次主要在0~200m.利用响应太阳活动显著区域的海温资料,定义一个响应太阳活动的海温异常指数,研究该指数与同期和滞后1年全球冬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发现指数高时夏季热带中太平洋降水增多,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呈带状分布,南极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我国江南东部地区、青藏高原和山东半岛降水减少.冬季热带中部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降水明显偏少,北极地区降水显著偏多,热带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降水减少,南北两个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和广东西部、海南一带降水增多,东北地区降水减少,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当海温异常指数低时,情况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海温异常通过影响降水放大了太阳活动的作用.由此推测,在考虑夏季降水的预测问题时,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降水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88.
自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各构造单元受青藏高原持续挤压和阿尔金断裂走滑的影响,构造变形复杂,发育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地震属性技术是三维(3D)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客观、准确的揭示断裂的空间分布情况,是复杂地区地质解释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对位于阿尔金断裂南侧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小梁山背斜深、浅层进行详细的断裂解译,发现该地区深部发育早期EW向逆冲断层;晚期由于阿尔金断裂大规模走滑的作用,形成由深部引发的NW向“楔形”逆冲断层,深部NW向断层的活动引发浅层的滑脱褶皱.综合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分为早期隆升形成EW向斜向逆冲断层,晚期走滑运动发育控制现今背斜形态的NW向断层,具有两阶段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9.
接到杂志老师的电话说,这期咱们的人文地理做一期湖北的专题,你看看介绍些什么.脑海中瞬间跳出黄鹤楼的片片记忆,脱口而出说,黄鹤楼行不?想想却又不知如何下笔,作为城市名片的黄鹤楼已经广为大家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黄鹤楼的影子,就讲讲伴着我成长的黄鹤楼映像吧. 一切源于一个神话 黄鹤楼起源一个美丽的神话.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相似文献   
990.
生态退耕对中国农田生产力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hanges in crop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due to land use are critical concerns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articularly for China.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ecological effect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ERP), started from 1999, has evidently alter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a’s croplan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cropland dynamic data from 2000 to 2008 primarily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with a 30-m resolution and satellite-base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models, we identified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aused by ERP, including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GFGP) and "Reclaimed Cropland to Lake" (RCTL) Program.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ost with a rate of 132.67×104 t/a due to ERP, which accounted for 44.01% of the total loss rate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during 2000-2005. During 2005-2008, the loss rate due to ERP decreased to 77.18×104 t/a,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58.17% of that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and 30.22% of the total loss rate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oss from 2000-2008 caused by ERP was more attributed to GFGP (about 70%) than RCTL. Although ERP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cropland productivity during 2000-2008, its effect was still much less than that of urbanization; moreover, ERP was already converted from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hase to the consolidation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