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对于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而言,明确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功能维持的科学内涵具有必要性且意义重大。文章在梳理归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功能维持的具体概念,剖析其理论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深入探索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功能维持在海洋空间布局管理上的应用,以期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2.
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423.
龙门山北端青川断层附近应力测量与断层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后, 余震是否沿青川断裂向汉中方向发展, 是否还会发生强烈余震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查明汶川8.0级地震后青川断层库仑应力的变化, 判明余震的发展趋势, 2008年6月2日~28日我们在青川断裂中段阳平关一带开展了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在3个钻孔中分别用水压致裂法和解除法得到了断层上下盘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 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 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应力方向有一些差异, 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 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已经发生了改变。青川断层是一条逆冲兼右行走滑的活动断裂, 在汶川大地震中虽未见其活动, 但其阻隔了余震向北发展, 表明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 既是区域构造分区的界线, 也是区域应力场的分区标志线。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 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铅直应力的关系为σHhV, 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 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及近期在断层附近发生的地质异常现象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 摩擦强度取0.6~1.0进行分析, 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接近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 其中断裂东段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而言, 青川断裂带西段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424.
史学敏 《中国地名》2010,(10):61-62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件已经成为文件形成的主流,尤其是在以GPS定位技术极为普及的时代,地名、航测、城市管网建设等具有保密性质的档案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信息被盗事件日益增多,加强电子文件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安全运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25.
太行山片磨岩山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放牧荒草坡地为对照,对太行山区片麻岩山地不同植被的要持效益进行了观测研究表明,在太行山片麻岩山地三种常见植被中,以刺槐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最明显,其次为臭椿林植被。林下枯枝落叶层对于森林保持不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6.
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生态支持功能。本文以雷州半岛1995、2005、2015、2020年4期Landsat TM/OLI(Landsat Thematic Mapper/Operational Land Imager)影像为数据源,考虑不同区域的潮汐规律,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并结合人工修正提取了多年红树林的分布范围。根据谷歌同期高分影像进行精度验证,4期红树林结果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9.79%、98.95%、99.45%、99.15%, Kappa系数为0.9913、0.9642、0.9624、0.9766。雷州半岛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来红树林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模式,具体表现为:(1)雷州半岛红树林分布集中分布在英罗港、安铺港、企水港、海康港、乌石港、流沙港、外罗港、雷州湾、通明海和湛江湾等波浪掩护作用良好的泥质滩涂港湾或河口湾内,徐闻县海安镇至锦和镇与吴川市吴阳镇以东的海岸因相对平直的海岸缺乏对波浪掩护、土壤条件差等因素,无红树林分布;(2)雷州半岛各市县均有红树林分布,早期麻章区红树林面积最大,其次为雷州市和廉江市,赤坎区红树...  相似文献   
427.
一、前言 新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形图测于1997年,近年来,开发区发展变化非常快,刚刚覆盖的地形图往往半年以后就发生了变化,无法给城市的管理和规划等各项工作提供及时的测绘保障。受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委托,本公司进行了新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1000地形图修测工作。  相似文献   
428.
抽水试验是抽取一定的地下水在观测井某段距离间测得多个时间段里水位和出水量变化幅度,并采用地下水流理论公式或者图解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本次进行施工的抽水试验位于大唐国际雷州发电厂,目的是求取厂址及其附近中深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涌水量等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取水构筑物设计提供参照。采用钻探施工、水位观测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得出本区段的地下水平均渗透系数K为13.02 m/d,影响半径R为769.9 m,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富水性好,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另外地下水中的偏硅酸浓度满足《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界限指标的规定。  相似文献   
429.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温室气体是20世纪后期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定性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近百年变化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做定量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除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外,人为因素对近百年的增暖起决定性作用.对全球、半球及大陆尺度而言,外强迫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变化的70%以上,而内部变率贡献较小;但对于区域尺度而言,多数地区内部变率的贡献大于外强迫,区域尺度气温变化的机制较全球、半球尺度要复杂.对中国地区而言,20世纪早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变率影响,但20世纪后期的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的结果.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表明,自然因素对近50年及近百年中国地区的变暖趋势贡献较小.在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下,模式能够再现近50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冬春两季增暖的特征、但没有模拟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的降温趋势;自然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该区域的变冷有贡献,但模式无法再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30.
平行式断弯褶皱作用在各造山带的前陆部分,特别是在褶皱逆冲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地区的大多数未变质及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在变形过程中,其厚度未发生重大改变,有利于定量构造研究方法的应用。查明这些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不仅对找寻有用资源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而且对造山带内部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内容以John suppe的研究为主,重点介绍了平行式断弯褶皱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以及一系列有关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检验构造横剖面内部的一致性,建立平衡剖面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而且,某些思路并非仅限于平行变形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