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了解不同区域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响应过程,是利用植硅体指标恢复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北坝上地区103块表土植硅体的分析鉴定,共统计出棒型、尖型、帽型、鞍型、哑铃型、齿型、块状、扁平状、扇型、三棱柱型、锥骨状、导管型、弓型和特殊型14种植硅体类型,其中植硅体类型主要以棒型和尖型为主,而短细胞植硅体的含量较少。通过研究区相对暖湿区、暖干区、冷湿区和冷干区的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对比发现,在相对较冷的区域棒型量含量较高,在相对较暖的区域扇型、扁平状和鞍型含量较高,在相对较湿的区域尖型含量较高,在相对暖湿的区域块状含量较高,在相对冷湿的区域齿型含量较高,这表明研究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对气候环境响应较为敏感。本研究成果可为重建坝上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2.
本文研究了珠海西区三处大型工程场址的资料,结果表明,在珠海西区的近海海城,滨海断裂带并不明显,而北西向西江断裂带的近期活动性却有自西而东增强的趋势,其活动性最强的部位是在磨刀门地区。  相似文献   
43.
古河道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水系结构和沉积环境的演变信息,对复原古环境、水系变迁规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依托滹沱河冲洪积扇扇中古河道带上的一个第四纪钻孔(L2),基于详细的岩性特征、粒度参数和光释光年龄数据,文章深入分析了古河道发育的期次和时段,探讨了滹沱河中游古河道带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三期古河道发育期与两期河流稳定期的交替,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三期古河道发育期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2、4、6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期,两期河流稳定期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5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暖期。第三期古河道(118~151 ka)是由距今150 ka的共和运动引起的构造抬升与倒数第二次冰期冷干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第二期古河道(36~76 ka)是区域间歇性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第一期古河道(5~26 ka)则是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4He是测定地下水年龄理想的示踪剂之一,由于测年时间尺度及多成因等问题,其测年结果通常与14C测年结果缺乏一致性。通过采集河北平原第四系承压水中的惰性气体(He、Ne、Ar、Kr、Xe)及14C样品,利用CE(封闭系统平衡)模型分离出地下水中的放射性成因4Herad浓度为(5.43~8 994)×10-8 cm3·STP/g,进而得到地下水的4He年龄为8.8~55.9 ka;相应样品的14C测年结果为7.7~35.2 ka。结果表明,2种测年结果在河北平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5.
滹沱河平原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河道常年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开展滹沱河浅埋古河道研究,对于研究区水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密度取样和详细测年数据的基础上,应用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方法,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对滹沱河古河道剖面(GCA)进行沉积相分析,讨论了研究区3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GCA剖面地层由两个沉积阶段组成,以1 060 cm为界;下段为29.4~26.9 ka B.P.(1 240~1 060 cm)期间,研究区以浅湖沼相沉积环境为主,后期转变为河漫滩相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弱;上段为26.9 ka B.P.至今(1 060~0 cm),发育了河床-心滩相沉积组合,共同构成一个较完整的辫状河道沉积序列,水动力条件强且变化大。  相似文献   
46.
第四纪地质调查和填图对解决当前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填什么,如何填"等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示范阶段.基于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地区开展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工作,查明了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的分布特征、期次及影响因素,总结了以冲洪积扇为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区的调查与填图方法.首先,应针对地质地貌的特殊性,初步...  相似文献   
47.
DEM是以数字的形式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来表示实际地形特征的一种空间数据模型。以西部测图项目制作DEM为例,探讨在MapMatrix平台下制作DEM的方法及操作技巧。使用该方法并做一些适当的人工干预,便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48.
高频频率预测方法中国区域的精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中国及邻近区域高频天波传播的精细化频率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ITU-R频率预测方法体系,在应用中国参考电离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76-2006年10个电离层观测站近三个太阳活动周期电离层特征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充分考虑预测参量随空间位置、昼夜以及太阳活动的变化特性,重建了E层、F1层和F2层OWF-MUF和HPF-MUF转化因子的时空映射.利用中国境内2008年1月6条链路和2012年3月9条链路的观测结果,对本文所述方法和ITU-R建议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所述方法较ITU-R建议方法在预测精度上有了明显的改善:MUF、OWF、HPF预测的均方误差分别降低了0.28、0.16、0.45 MHz,最大误差降低量为0.90、0.55、1.31 MHz,均方相对误差平均降低了4.79%、2.97%和4.91%,最大误差降低量分别为10.14%、8.63%和11.75%.  相似文献   
49.
在干热谷地区的研究中,大都根据海拔高度划定干热谷气候区的范围.而实际上,干热谷景观同时受地形特征(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单纯利用高程信息划分干热谷景观区,而没有考虑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显然难以正确地识别不同的自然景观.本文以最为典型的元谋干热谷为例,首先利用多波段混合运算方法提取山体阴影区,从而剔除坡向的影响;然后,以DEM数据为基础,针对陆地卫星影像,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绘图法、陆面温度阈值法和干热指数法(RTVI,Ratio of Temperature and NDVI)三种方法对干热谷景观进行识别; 最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以上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干热指数用于识别干热谷景观区域是最为简单可行的方法; 从研究区域的典型干热谷景观分布特征来看,该景观虽然已远远超出传统高程划分的1350m上限,但是,超出这一上限的干热谷景观斑块相对破碎,水体及植被斑块与干热谷景观斑块交错连接,说明这一区域生态恢复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0.
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亚洲季风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而高原大气边界层作为连接高原独特下垫面和自由大气的桥梁,在上述影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匮乏严重制约着青藏高原天气与气候研究。本文回顾了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研究历史,将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