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489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复杂浅层网络难以对其目标物特征信息充分学习,图像因裁剪导致边缘信息损失使得模型对图像边缘预测效果较差的问题,该文将U-Net收缩路径加深以增强网络对特征信息的学习能力,并加入随机失活函数(Dropout)层抑制过拟合现象的发生,扩张路径中加入批量归一化层以提高网络训练速度,并将忽略边缘交叉熵函数与骰子函数结合构建联合损失函数作为本文模型的损失函数以提高模型对图像边缘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对建筑物边缘能够进行有效预测;对建筑物轮廓以及较小建筑物的提取较之SVM、主干网络为VGG的U-Net提取效果有所提高;并在应用扩展研究数据集中有着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952.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风成沉积为探讨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中晚期寨山剖面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色度、CaCO含量和粒度进行分析,重建了该区域环境变化历史,并初步探讨了环境变化对文明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6 800-1 500 cal a BP分别经历了一次气候暖湿期(6 800-5 500 cal a BP)、一次气候相对暖干期(5 500-4 000 cal a BP)和一次气候相对暖湿期(4 000-1 500 cal a BP)。毛乌素沙地东缘仰韶文化(6 800-5 500 cal a BP)的大扩张与气候暖湿期具有一致性,遗址数量增加;仰韶晚期和龙山时期(5 500-4 000 cal a BP)气候变化频繁,文化复杂多样,期间经历了仰韶文明的衰落和龙山文化的扩张,遗址数量逐渐增加;青铜铁器时代和秦汉时期(4 000-1 500 cal a BP)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人口活动频繁,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好的发展,遗址不断增加,且数量较大。研究结果指示文明兴衰受环境演化影响,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短时期内文明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953.
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因子,凝集素在多个领域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发和利用新型凝集素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活在深海热液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为材料,首次从管状蠕虫中克隆获得Ricin B-lectin基因rgal.序列分析表明,RGAL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较低,其含有2个Ricin B-lectin型结构域,并且该结构域具有该家族所特有的β-三叶草形三维结构.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RGAL可能是一个新颖的凝集素蛋白.对RGAL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并对其复性条件进行了摸索优化,成功获得了其可溶性表达产物,为后续RGAL的生物活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4.
淮安一次雾霾过程的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2年6月9-11日淮安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严重雾霾天气,PM2.5、NOx、CO、SO2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次雾霾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这次连续雾霾过程中,SO2的质量浓度都在0.049 mg/m3以下;NOx、PM2.5、CO的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并在整个雾霾过程中出现两个峰值,均出现在能见度低于1 000m的雾过程中;在雾霾天气过程中,中低层一直维持一个逆温层结,其中四个时次中逆温层底在975 hPa,逆温层顶在925 hPa附近,这种稳定的大气垂直结构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的垂直交换以及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为雾霾的长时间维持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整个雾霾过程中,近地层始终维持偏东风向,能见度在风速下降的时候随之下降,在风速增大的时候随之增大.应用轨迹模式分析表明,有利的天气条件和大面积秸秆燃烧的结合是造成这次淮河下游连续雾霾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5.
通过调查3个丘陵区的土地整治情况,按地形、地貌进行土地整治分区,讨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的方法,分别对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建设规模和补充耕地的数量潜力与质量潜力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调查区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56.
The regional changes of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re studied further from observed facts and model estimates on the basis of homogenized daily series 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26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NCEP/DOE AMIP-Ⅱ reanalysis data(R-2), and the data of simulations by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3). The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on long time scale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dice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during two time periods of 1961–2010 and 1951–2010. For urbanization effect, the contributions to decreases in annual and winter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 are 56.0% and 52.9%, respectively, and increases in the lowest minimum temperature(TNn) are 35.7% and 26.2% by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observations. Obtained by R-2 data with observations for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nnual warm nights(TN90p) contributed by urbanization is 60.9%. And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in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simulations, but what difference is urbanization progress at rural areas in North China would be promine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relative to urban areas to some extent from mode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957.
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截至2007年1:1000000区域重力工作已基本覆盖青藏高原全区,这些全新的重力成果揭示了很多有意义的现象.通过多方法处理分析研究不同深度层次的重力场特征及正反演计算构建地壳模型,认为:重力异常形态显示青藏高原独成体系,与相邻块体具有多样化的接触关系.已发现蛇绿岩的结合带、弧盆系和岩浆岩带是幅值不等、规模不一的重力高和重力低,表明青藏高原是具有多条结合带的拼合体;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高原内最主要的重力高异常带,长达千余公里,将不同深度层次的重力场分成截然不同的南北两大区块,为它是冈瓦纳大陆北界提供了依据;局部重力异常指示青藏高原构造形迹自南而北以东西走向为主,东部则为北西-南北走向,具有与大地构造相似的分区特征; 85°E和92°E附近存在较大尺度的南北和北东走向的重力异常特征线,揭示出青藏高原腹地的深部结构具有东中西三分现象,与表壳的东西走向格局形成对比.  相似文献   
958.
14过渡矿物是广泛发育的典型成土作用产物,其矿物学特征及含量变化不仅能记录成土时期的气候、环境条件,也可以作为这些土壤发生分类和类型区分的依据。通过对有关14过渡矿物研究成果系统全面的分析,阐明了这种过渡矿物的谱学特征、层间离子类型、鉴定依据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14过渡矿物的鉴定实验流程。此外,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应用给14过渡矿物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研究14过渡矿物的形成、转化关系。14过渡矿物对气候环境十分敏感,且形成于特征的干湿交替、适度的风化及弱酸性环境条件,因此,这种过渡矿物有望作为成土时期的气候环境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959.
中国东部CO2气田(藏)发育广泛,分布复杂。本文对中国东部松辽、渤海湾、苏北、三水、东海、珠江口、莺琼、北部湾等盆地和内蒙古商都地区以及部分现代构造岩浆活动区CO2气田(藏)和气苗中CO2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中国东部CO2气的成因、来源及分布。中国东部CO2气的含量主要分布区间为0~10%,其次为90%~100%,呈现典型的U字型。δ13CCO2值则呈现典型的单峰式分布,峰值区间为-6‰~-4‰。CO2含量、δ13CCO2值和R/Ra值综合表明,中国东部高含CO2气以幔源无机成因为主,混有部分有机成因气和(或)壳源无机气。中国东部已发现的36个无机成因CO2气田(藏)在空间分布上与新近纪及第四纪北西西向玄武岩活动带展布一致,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是无机成因CO2富集、运移和分布最重要、最直接的两大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60.
杨争光  汤军  张云鹏 《江苏地质》2012,36(4):373-378
在相控约束条件下,利用熵权方法,考虑了砂层厚度、有效厚度、砂岩系数、有效厚度系数、分层系数、夹层频数、夹层分布密度、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含油饱和度共13种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定量计算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该方法包括确定对象集合、指标因素集合、指标矩阵、归一化指标值、指标权重和计算综合指数等。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算法可将数值有差异的属性参数对非均质指数的贡献进行弱化和强化,即去同存异;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大小能定量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利用该方法在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区长8储层进行了应用,定量地刻画了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