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连续运行基准(参考)站(CORS)系统的性能测试至关重要,其指标直接决定了所提供服务的精度、可用性和可靠性.基于CORS数据处理实践,建立了一种全面的CORS网数据质量检验与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GAMIT、TEQC等软件,引入数据完整性、周跳比、多路径、静态和动态定位精度、系统可靠性、时间可用性、空间可用性等性能指标,分别进行服务端与用户端的性能测试.实验选取了跨度一年的郑州CORS(ZZCORS)数据和多天的静态、动态实测数据,结果表明:在服务端,基准站的数据质量较好且位置精度较高,但个别基准站垂直方向沉降较大;在用户端,郑州市区大部分范围内的空间可用性较好,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精度的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132.
以TiO2为材料制作的Al/TiO2/Si MIS结构对与鱼鲜度有关的三甲胺气体有良好的响应。实验表明:当三甲胺体积分数从0~103×10-6变化时,在1MH的测试频率下,样品的电容值改变了250%;在3V的偏压下,电流变化了450%。鲜鱼死后在25h内,在较高温度下样品的(C-t)和(I-t)关系响应敏感。并通过分析TiO2膜各组分的介电常数,解释了样品的电容随体积分数变化的机理。提出了吸附模型,鉴于化学吸附产生的正电荷对界面势垒和电场的影响,结合Fowler-Norheim(F-N)隧道穿透机构对电流一体积分数(I—D)关系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3.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S6.1地震.基于四川区域台网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双差重定位)方法对芦山MS6.1地震序列ML≥1.0的地震事件(2022年6月1日至7日)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序列中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矩心深度,同时用Bootstrap方法评估了主震震源机制结果的稳定性以及计算了不同机构得到的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旋转角,计算了现今区域应力场体系在2022年芦山MS6.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源机制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并根据芦山MS6.1地震序列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分析了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芦山MS6.1地震序列主要沿着双石—大川断裂呈现NE-SW向的优势展布,初始破裂深度主要集中在10~18 km,平均深度14.5 km,整体呈现西...  相似文献   
134.
微地震是岩石的微小破裂.微地震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剪切破裂或具有很强的剪切破裂成分.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是监测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微震活动,为环保、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一般地学科研提供参数和建议.观测微震信号,以及对其实施的数理、地质、工程等的分析研究,构成整个微震监测系统.对此系统的每一步骤,从观测仪器研制、微震台网布设、微震记录的整理和去噪、微震或其释放能量分布的定位,到分析微震时空活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监测目标之间关联的解释,都必须从上述微震的两个特性出发.微震监测照搬常用勘探地震学和一般小震以上的天然地震学软硬件是不恰当的.微震监测方法的研发必须严格服从地震学基本原理并进行大量实验.本文对微震及其监测进行了一般综述,说明了由于微震的两个重要特性及其监测的艰难程度,也由于微震监测成为伴随生产生活的性价比较高的常规手段的需求,而不得不研发基于微小信噪比数据记录、实施地面监测的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较详细地描述了其原理、微震仪器、台网布设原则、去噪、分析解释原则、和应用中所得到的重要分析结论,以及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