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活动与近期地壳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穿越条件的限制,用地面地质方法研究喜马拉雅地区的近期地壳运动有许多困难,但是地震活动与地震波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对1897年以来80年间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1.根据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资料研究断层的现代活动方式。2.用零矢量方法确定地块运动位移矢量的方向。3.根据地震矩估算地壳滑动速率。最后,根据这三方面的工作成果,对这一地区的近期地壳运动模式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2.
四川省地质灾害预测及减灾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尤潜  郁淑华 《四川气象》2003,23(3):30-35
分析四川盆地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成因,研究了减轻和防御地质灾害的宏观对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建设要点、加强组织管理、完善业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33.
以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样本资料,依据前一个月降水日数、前3天总降雨量、未来36小时内有无区域性强降雨、历史上发生山地灾害的频率等条件综合判断有无山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4.
武家堡剖面古地磁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华县赤水武家堡地层剖面以其独特的岩性结构及出露情况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原因在于:(1) 上部为黄土,下部为三门组的湖相沉积,这便为研究湖相地层与黄土地层的关系以及汾渭地堑盆地的演化史提供了条件。(2) 武家堡剖面为研究三门组提供了一个最完整的天然剖面,这在三门峡地区和渭南附近都是没有的。(3) 该剖面包含着可能的第四纪与第三纪界线,地层连续,出露条件好,便于接近。在提高研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东缘气候变化历史对认识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动力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笔者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缘获取的湖泊记录,并汇总他人研究成果,探讨了高原东缘近2000年气候变化历史。已有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北部(NETP)和南部(S-ETP)近2000年水文气候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N-ETP地区中世纪总体温暖湿润,小冰期寒冷干燥,近100~200年温暖湿润,表现为"暖湿-冷干"气候模式;而S-ETP地区中世纪温暖干旱,小冰期寒冷湿润,近100~200年温暖干旱,表现为"冷湿-暖干"气候模式。对比分析表明:N-ETP地区气候模式与东亚夏季风广泛区域气候模式相似;而S-ETP地区气候模式与多数印度夏季风地区气候模式相似。因而认为这样大尺度的水文气候差异可能与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差异以及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变化及其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强度及位置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6.
经过在若尔盖盆地进行全面野外考察,在黄河第一弯岸边发现了沉积序列清晰的、具有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地层剖面。通过沉积学和地层学特征和沉积相的观测分析,结合实验室粒度分析、数据处理和测年断代,其结果表明:该剖面底部蓝灰色古湖相沉积层反映出盆地内部在OSL年龄35 ka之前为较深的湖泊。其上覆盖的风沙与泥炭互层,反映出在该区域湖水消失之后,在30 ka之前古湖底出现泥炭沼泽,同时风沙作用盛行。而浊黄橙色古洪水沉积层(OFD1)则反映出在30~27 ka之间,曾经有来自于黄河源区流域的规模巨大的洪水进入若尔盖盆地,在古湖底泛滥并且将其携带的分选良好的细沙与粉沙质泥沙堆积下来。该剖面中部厚度达5~7 m的河漫滩-风沙层,沿着河岸追索,则可见其表现为高低起伏的古沙丘。这表明在末次冰期盛期和冰消期,气候干旱寒冷,黄河已经下切形成其河槽,其河漫滩沉积物被强劲的风力吹扬,形成连绵起伏的沙丘。该层之上所覆盖的浊黄橙色古洪水沉积层(OFD2),则反映出在全新世初期9.86~8.28 ka之间,来自于黄河源区流域的大洪水再次进入盆地,在黄河第一湾两岸的古湖底沉积了分选良好的细沙质与粉沙质的泥沙。到了全新世中期后,若尔盖盆地风沙作用依然盛行,黄河河槽深切,第一湾两岸接受沙尘暴沉积。在全新世中期的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之下,沙尘暴沉积物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类土壤,成熟度极高。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风沙作用与沙尘暴沉积过程持续,沙尘暴沉积物也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层。本文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黄河源区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演变,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7.
无证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是一种严重破坏海洋行政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环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对于无证倾倒行为,应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万~20万元的罚款。由于《海环法》赋予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幅度和弹性较大,且因目前立法技术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具体处罚案件如何裁量作出细致的规定,从而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准确把握合理尺度,兼顾公平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通过对海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深入探讨,分析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提出了必须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适度控制的观点。依据相关法律精神,并结合东海区对无证倾倒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多年实践,提出了无证倾倒自由裁量时应当考虑的要素,并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参数之间的比例分配,最后推导出处罚金额的计算模式。由于文章所选用的案例不多,且在时间、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未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有关罚款计算数学模式的运用和推广,有待于今后通过广泛收集其他海区无证倾倒处罚案件样本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8.
随着3S技术的发展,GIS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有关GIS的研究非常活跃,测绘界更是把GIS作为今后测绘技术发展的方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研究。从近年来已发表的文章看,关于GIS应用方面的很多,而关于如何建设GIS方面的相对较少。事实上,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GIS  相似文献   
39.
改进的机载SAR多普勒中心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相位误差导致机载SAR成像后目标的位置发生偏离,从而改变多普勒中心频率.研究线性相位误差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杂波锁定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方位谱能量重心的精确估计来得到多普勒中心初始的选代预置值.精度优于原有多普勒中心估计方法,点目标成像上效果明显.最后使用机裁雷达真实数据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0.
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史前多重灾难毁灭齐家文化聚落和人群的骇人事件,成为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类媒体的关注.但是,围绕喇家遗址史前灾难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议.究其原因,关键是对于遗址区域地表过程、沉积物性质和来源、地层序列和层位关系认知不够.文章对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第二级阶地和整个官亭盆地,进行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和地层学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样,进行沉积学测试分析和年代测定,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发现其基本层序与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相同,从下向上仍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_(1-1))-全新世早期黄土质过渡层(Lt)-全新世中期黑垆土(S_0)-全新世晚期黄土(L_0)-现代土壤(MS).其中,在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废墟东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层(S_0)被两组红色黏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穿插,分裂成为3个亚层,即古土壤层上段(S_(0上))、中段(S_(0中))和下段(S_(0下)).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和~(14)C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全新世晚期,即3850~3600a BP,受到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强对流天气影响,官亭盆地北部晚第三系红层丘陵沟壑地区,频繁发生高强度暴雨山洪和泥流灾害.它们沿着沟道流经古洪积扇前沿和黄河第二级阶地进入黄河河道.其中有两期多次大规模的山洪泥流过程,溢出沟槽扩散到黄河第二级阶地表面喇家遗址区域.其间还有两场多次大地震及其相关地质灾害与之相伴生,形成群发性巨大灾难事件,共同摧毁了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文章建立了喇家遗址区域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物与土壤地层序列,分析论证了史前灾难的成因,对于深入探索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环境变化与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影响问题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