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在基坑施工阶段为了基坑和周边设施的安全,须对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监测作总体性分析。提出用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获得地面沉降函数,然后比较函数的相似性,建立地面沉降网络,由此可求得地面各点的沉降值,从而克服测点的局限性,达到对基坑周边地面沉降进行全面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改进的重力模拟退火反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模拟退火方法中常用的VFSA算法的分析,针对其在模型扰动及退火计划上存在的缺陷,针对性地作了更合理的改进VFSA算法,提高了VFSA算法的计算速度与稳健性,并结合重力反演过程中对模型的修正,克服了常规重力反演方法所存在的等值效应。研究中还把重力正演计算的单元体改为垂直侧边梯形单元,并合单同一层位的垂直侧边梯形单元成为一大单元再作计算,加快了正反演计算速度并提高了正反演精度。通过模型试验及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作者所提出的改进的模拟退火重力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岩石圈数据模型总体设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GIS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包含了数据类型各异的12个专业子库内容。存储和管理这些复杂的数据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数据模型,以确保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对象得到精确和完整的表达。本文讨论岩石圈数据模型的总体设计问题,基本思路是采用当前成熟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和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库模型。总库数据模型需要满足扩展性和扩充性的要求。开发中用UML协助分析子库数据,在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库中用一个要素数据集来容纳一个子库的空间数据,用数据库表、要素类、关系类、子类、域等概念描述岩石圈研究中的各种概念和信息,形成统一的、空间和属性存储管理一体化的岩石圈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14.
Surfer软件等值线图默认的等值线等级和色彩方案并不能表达出DEM细微差异以及颜色立体的效果,而人工配置又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完美.笔者在考虑DEM等值线分级和色彩配置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运用面积统计的方法,以程序实现了自动生成不等间距、不同色彩配置的等级文件,达到了等值线等级和色彩配置效果和效率的完美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系统设计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结构并制订了各种资料分类、编码和命名等规定,为整个中国边缘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研究提供一致的标准,便于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在ArcInfo下以潮汕坳陷区为例,建立了包括重磁异常及其处理结果、海底地形图、海水深度资料、断裂分布,重磁基底深度、中生界厚度、火成岩分布等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地各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简要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球演化和环境方面研究中的几个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借鉴GIS基本思想在Sufer中实现复杂地质图件的绘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GIS中点、线、面及图层等基本思想的讨论,在Sufer中成功地实现了复杂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其成图方法比用GIS绘图更简单,同时又保持了用Sufer绘图的优点。最后提出了绘制复杂地质平面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与历史地震数据的时间衔接考虑,合理选择初始地震危险性模式。借鉴美国地震危险性图编制的思路,并基于GIS的思想和技术,使用历史地震数对初始模式进行多次叠加改造,获得当今中国地震危险性模式。与实际地震灾害的对照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见,基于GIS的中国地震危险性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编码技术快速实现地学成果可视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中的编码技术,通过对地学成果数据进行编码,可快速实现把这些数据分别转化为GIS中的点、线、面文件格式的分类,并在常用的SURFER软件中实现了地学成果可视化,最后讨论了其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直观、工作条件宽松等特点.结合舟山市若干隧道的勘查,在工作布置、测量装置和参数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资料解释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有效的查明隧址区断裂等构造破碎带的位置和产状,为隧址区的工程评价和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实践证明温纳-á排列更适合地形条件差的地区如隧道勘查的工作,强调野外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地形和流水引起的自电干扰是最主要的影响.同时,指出高密度电阻率仪目前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