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按照断裂地形局部区域的变化特性建立数学模型,先获得表示断裂带边缘候选特征点,然后按梯度最小方向搜索和局部区域特征线唯一性的地形特征超关系(TCHR)原则连接分别得到地形断裂区域的上下沿特征线并形成对偶。具体试验中,我们针对海底地形中台地区域的DEM进行分析和提取,取得了实际地形吻合得较满意的断裂特征线。进一步研究,我们将根据面向对象的思想,生成相应独立不规则但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断裂面对象,再根据断裂面内部高程变化的特殊情况和做断裂面对象所独有的结构特征提取,再处理断裂面区域内特征与相邻DEM区域特征的连接与融合从而得到既具有DEM普遍性又兼顾断裂面特殊性的整体地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2.
73.
建立以水库群系统安全度最大、行蓄洪区系统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将河道堤防安全行洪考虑为约束条件的复杂防洪系统多目标递阶优化调度模型(MoHOOM),以行蓄洪区总分洪流量为协调变量,将河道水流连续方程解耦,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法建立协调层和基于粒子群算法求解底层子系统优化问题,形成三级递阶分解协调结构和相应求解方法。以淮河中游防洪系统为背景进行了实例研究,给出了水库群泄流和行蓄洪区分洪最优方案,在相同初始计算条件下,优化模型结果比实际调度降低了鲇鱼山和梅山水库0.37和0.01的安全度指标,减小下游蒋家集和润河集河段超过安全泄量以上100 m3/s和720 m3/s的洪峰流量,启用南润段行洪区致损1 256.1万元;比规则调度降低了鲇鱼山和梅山水库0.24和0.21的安全度指标,减小下游蒋家集河段超过安全泄量以上750 m3/s的洪峰流量,避免南润段行洪区损失341.6万元。模型有利于挖掘上游水库群的防洪能力,在保障河道堤防安全行洪条件下,减少下游不必要的行蓄洪区分洪损失,以系统全局寻优方式进行复杂防洪系统联合调度。  相似文献   
74.
位于山东平邑县四海山的"将军红"是装饰装修用的上好石材。该文简要介绍了四海山矿区黄店窝矿段饰面用花岗石矿矿体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体特征,分析了该区的矿产开采技术条件,预测了采场的涌水量。通过分析认为应加大对矿区的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75.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 m/Ma、1373.90 m/Ma和1100.00 m/Ma,两次扩张末期都伴有构造反转。沙河子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11 km,缩短率2.89%;营城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26 km,缩短率3.21%。登娄库期断陷开始向坳陷转化,泉头期—嫩江期为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表现为弱伸展作用,随后进入嫩江末期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反转构造发育期。沙河子组、营城组既是主力源岩,又是优质盖层和储层,构成了近烃源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在沙河子末期、营城末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范围的低幅褶皱构造是成藏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76.
利用1992—2002年的温盐深数据与2012—2016年的Argo数据,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研究了吕宋海峡及周边海域(12°—30°N,115°—129°E)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粗糙度、内潮以及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对湍流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吕宋海峡和东海陆坡处具有强混合的特征,扩散率高达4×10~(-3) m~2/s,主要是由内潮产生导致的,其中吕宋海峡主要是M2、K1和O1内潮的贡献,而东海陆坡处主要是M_2内潮的贡献;南海北部也呈现较强的混合,且陆坡处的混合比海盆高1—2个量级;南海中央海盆和离岸的菲律宾海混合较弱,扩散率为O (10-5 m2/s)。此外,在研究区域内,湍流混合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均不明显,且混合扩散率与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相关。  相似文献   
77.
中国气溶胶分布的地理学和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根据人口、地理,气候和经济等特点把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分为东、西两部分。用2000~2010年MODIS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分析气溶胶分布的地理学和气候学特征后发现,胡焕庸线还可被视为中国气溶胶地理学的分界线,在其两侧气溶胶的性质和浓度都有明显差别。在人口稠密和海拔较低的东部,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为主,年平均AOD约为0.45;在西部,自然过程释放的气溶胶主导的AOD约为0.25。近10 a来东部AOD的年际间变化呈现增加趋势,西部AOD出现微弱减少的趋势。东部人为气溶胶年际间变化受亚洲季风影响。西部自然气溶胶年际间变化主要受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排放源的影响,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控制其气溶胶的释放。  相似文献   
78.
明确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与方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福州山区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划分“三生空间”用地类型,提取乡村聚落斑块,运用核密度估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等方法分析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基于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的乡村聚落重构方向识别方法和差异化重构思路。结果表明:(1)福州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以高生态中密度组合特征区为主,面积216.3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53%,多集中于乡镇中心、道路和河流沿线,整体集聚与生态价值适中,但西南部乡村聚落生态建设有待加强;(2)运用成本加权距离测算中心区乡村聚落可达性等级,以此作为边界参考,结合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A^J共10个不同特征的重构范围区;(3)依据各重构范围区表征出不同的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提出了城镇集聚型、中心村建设型、内部协调型和生态保护型等4种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与空间重构方向,并探讨了差异化重构思路。研究结果为福州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展及城乡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9.
该文以贵州省雨量点点层图制作为例,运用地理控件MapObjects,介绍点层图GIS工具程序的编制和运用。实现点层图准确快捷地制作,便于及时分析空间点的属性分布,并为业务运用提供适时的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80.
球状风化发育类型广泛,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人们对球状风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为进一步研究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笔者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主量及微量元素分析等实验手段对米仓山构造带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砂岩球状风化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米仓山构造带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砂岩的球状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