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7篇
海洋学   1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应用机载成像光谱仪采集的海面红外波段遥感数据,分析了传感器对海面的观测角度、大气效应和地物的非朗伯特性理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数据中存在的辐射量畸变,在沿扫描线方向上,认为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强度并不严格满足余弦变化规律,并对视向角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拟合算法。根据此算法,对数据进行了辐射校正处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建立了相应校正模型及其软件模块,取得了良好的图像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斑点噪声的存在使得SAR图像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文中首先介绍了SAR图像斑点噪声模型以及几种常用的SAR斑点噪声抑制方法;然后对小波变换斑点噪声滤波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二元树复小波变换的SAR图像滤波方法.实验比较表明,二元树复小波变换抑制SAR斑点噪声效果明显,较小波变换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海洋内波的特征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内波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具有特定纹理分布,因此可以根据海洋内波SAR图像的纹理分布特性,进行内波海面特征检测。利用功率谱对具有不同纹理特征的SAR图像进行分析,并对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内波的功率谱特征。在海洋内波区域,利用多孔小波变换及多尺度融合提取海洋内波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波-流散射系数进行提取。提出了"内波特征的功率谱特征-多孔小波综合检测算法",为海洋内波参数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春华  陈标 《海洋测绘》2004,24(4):29-31
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斑点噪声严重阻碍了其数据的解译和应用,从数学物理的观点描述SAR图像的衰落统计特性,并将仿真结果与真实SAR图像作比较,得出两者具有一致性,最后提出根据SAR图像衰落统计特性的目标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海面盐度是描述海洋的重要参量之一,基于星载微波辐射计的海面盐度探测也是海洋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影响盐度遥感的误差中,大气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础上,仿真计算了大气透射率和上、下行辐射随地面大气温度、压强和辐射计入射角的变化关系,进而得到大气对接收辐射亮温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大气对盐度遥感的影响很大,但当地面大气温度和压强精度分别达到2℃和1000 Pa时,可以消除大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POM的基础上,建立一个σ坐标系下三维斜压预报模式,利用经过资料同化处理的周平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资料,考虑海底地形、外海出入流、海面风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好的模拟了冬季渤、黄、东海环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机载成像光谱仪采集的海面红外波段遥感数据,分析了传感器对海面的观测角度、大气效应和地物的非朗伯特性理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数据中存在的辐射量畸变,在沿扫描线方向上,认为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强度并不严格满足余弦变化规律,并对视向角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拟合算法.根据此算法,对数据进行了辐射校正处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建立了相应校正模型及其软件模块,取得了良好的图像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机载超低频雷达探测海洋内波是海洋内波探测的新方法。海洋内波使海水电导率垂向分布发生扰动,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探测信号传播到内波扰动界面,电磁信号发生反射,部分反射信号再次穿透海面传播到空气中并被天线捕捉,雷达系统通过处理内波界面处的反射信号并抑制海面的反射信号实现对海洋内波的探测。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和海水的物理性质,推导出超低频电磁波在海水中的传播特性,研究海水温度、盐度变化对海水电导率的影响,根据KDV方程解和垂向特征函数解构造了海洋内波垂向结构,仿真了雷达接收到的海表面处、内波界面处的反射信号及其延迟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可以使用该方法探测海洋内波。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液提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首次对造礁石珊瑚(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繁殖前后脂质与脂肪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繁殖过程对风信子鹿角珊瑚脂质含量、组织含量有较大影响。繁殖过后风信子鹿角珊瑚脂质含量减少约43.4%,组织含量减少约19.6%,而共生藻密度在繁殖过程中并无显著性变化;2)风信子鹿角珊瑚在繁殖前脂质含量大量累积,以顺利完成繁殖过程;3)首次表明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造礁石珊瑚繁殖过程中重要的脂肪酸,其含量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显著变化。EPA含量繁殖前从15.7μg·gdw-1增加到22.16μg·gdw-1,增加41.1%,而繁殖后降为15.06μg·gdw-1,减少32.0%;DHA含量繁殖前从18.17μg·gdw-1增加到24.81μg·gdw-1,增加36.5%,而繁殖后降为16.31μg·gdw-1,减少34.3%。此外,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含量在繁殖后也显著性减少;4)造礁石珊瑚繁殖时可能会适当增加摄食,以满足繁殖过程对脂肪酸和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船只衰落尾迹遥感图像是弱反差纹理图像,检测强尾迹的方法不具有适用性。基于区域特征统计比较的思想,构建了一种会聚衰落尾迹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广义分形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由小波多尺度分解、细节图像融合、多尺度基本特征计算、多尺度分形特征计算和广义分形特征计算等5步骤组成。仿真实验表明,该特征能完整表达尾迹并体现强弱差别,是一种有效的船只衰落尾迹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