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分析了兖州市1998年和2002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综合考虑波段间相关系数和OIF指数,选择最佳波段组合进行图像解译,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分类器(MLC)和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进而利用SVM分类结果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获取兖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并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最后提取TM/ETM+影像的RDVI,基于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分析了植被覆盖的变化。结果表明,基于多时相TM/ETM+影像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统计数据较吻合,适合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2.
在室温条件下用自己研制的超快电子衍射实验设备精确测量了金属铝的电子格林艾森常数(γe).当飞秒脉冲激光瞬间加热铝膜时,电子和晶格对固体热膨胀的作用在时间域上是不同步的,借助于超快电子衍射实验设备的高时间分辨能力,可以摆脱以往测量非磁性金属材料时低温的限制,在室温条件下,实验通过直接观测瞬间加热的铝膜中电子和晶格对热膨胀的不同贡献得到电子的格林艾森常数.  相似文献   
73.
该文根据曲阜市1991年、2000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了曲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即耕地、园地、水域面积大量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运用SPSS12.0软件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效益是曲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4.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多种观测资料,对2021年5月10日湖南长沙的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低层暖平流主导下,高能量、有利的对流不稳定条件以及湿球0℃(WBZ)高度明显低于0℃层高度为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2)强中心(水平反射率因子Zh≥60 dBz)面积和最大水平反射率因子明显增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和质心高度发展到冰雹有效增长层,可作为大冰雹形成发展的依据。(3)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柱、相关系数(CC)、差分相移率(Kdp)演变可为冰雹的云物理特征变化提供重要参考。Zdr柱(≥1 dB)的出现对应上升气流区,扩展至WBZ以上,Zdr柱的发展和维持表明其携带的过冷雨滴为冰雹发展和维持提供了雹胚;Zdr洞(<0 dB)对应下沉气流区扩展至近地面,结合小CC和Kdp“空洞”对应干的大冰雹。(4)构建的超级单体风暴降雹阶段不同仰角的双偏振监测识别模型显示,强雹暴回波离开雷达一侧存...  相似文献   
75.
程开明  张亚飞  陈龙 《地理科学》2016,36(11):1661-1669
依据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空间杜宾模型为基础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城镇化影响能耗强度的实际效应进行分析,利用求偏微分法将影响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解析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耗的内在机制。分析发现,当前城镇化对能耗强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影响能源强度的总效应中间接效应显著为正,直接效应不明显,而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是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阶段性效应及空间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黄河下游滩区开封段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河下游滩区开封段及滩外土壤采样48个,按照土壤化学分析方法,对铅(Pb)、铬(Cr)、汞(Hg)、砷(As)和镉(Cd)5种重金属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普通克里格法和相关分析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5种重金属Pb、Cr、Hg、As和Cd含量就平均值而言,Cr的平均含量最大,Pb、Hg的平均含量最小。Pb、Cr、Hg、As和Cd4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在0.13~0.28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强度,Hg变异系数较大,Hg的空间差异相对较大;②重金属元素Pb、Cr、Hg、As、Cd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可能具有共同来源——水沙输入;③主要污染元素为Hg、As、Pb,其中Pb的污染为中度污染且范围较广,而As和汞Hg构成三级轻度污染。Cr和Cd在各村间变化不大,Cr,Cd没有构成污染,且Cd是全部清洁表现出污染没有积累;④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内上下段之间分异明显,上段呈清洁状态,中段有少量污染,下段表现出明显富集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77.
利用鄱阳湖流域代表性水文站1956—2008年实测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资料序列,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研究鄱阳湖流域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突变的时间,并从流域降雨、用水、水库拦沙、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来水量和出湖水量有小幅增大趋势;鄱阳湖流域来沙量呈异常显著减小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8—1999年;实测出湖沙量从2002年开始呈明显的减少趋势。通过对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对近10年鄱阳湖出入湖径流量的减少影响显著;水库滞沙是鄱阳湖入湖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出湖沙量变化主要受上游水库群的影响,还有近年湖区采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新开发的InVEST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澜沧江流域年均供水7.24E+10 m3 y-1,其中干流贡献率为23.87%,而支流贡献率为76.13%,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递增趋势。(2)草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贡献率共计达71.66%;对不同组成结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3)澜沧江流域三分之二的水由占总面积40%的热点区域提供。研究为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9.
李龙  陈龙乾  赵建林 《地理空间信息》2011,9(3):120-122,125
随着地理学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地理学研究中逐渐引入了分形理论.描述分形的特征是分形维数,但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不能直接用于计算分形维数,研究者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相应的功能.设计了经常使用的Bouligand维数的算法并借助MapX组件实现了该算法,并通过实例论证了该算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0.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在以ArcGIS平台为信息化载体的基础上,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在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上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