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452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一种从城区LiDAR数据提取DEM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可以直接生成扫描区域的数字表面模型,但为了提取数字地面模型还须对LiDAR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分析用坡度法对机载LiDAR数据进行滤波的不足,针对其不足以及城区LiDAR数据的特点,提出一种将坡度法与区域增长相结合的滤波方法。与坡度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滤波的精度和效率,并能对复杂的城市地貌进行滤波。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速度快,并能够有效地滤除城区LiDAR数据中的地物。  相似文献   
992.
动态变形监测多路径实时修正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路径效应是GPS高精度实时动态变形监测中的主要误差源,通过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三维坐标序列进行多尺度分解和重构,提取作为趋势项的多路径模型;并利用多路径效应的周日强相关性特点,对第二天动态坐标进行多路径效应去除,得到削弱多路径效应后的坐标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多路径效应削弱后的坐标序列稳定性明显增强,坐标的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3.
试论土地利用总规修编的抓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目标贯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始终。按照集中、节约原则,优化规划的空间和结构布局,为建设用地节约增量指标,挖掘存量空间。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新一轮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耕地保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等,都要经过多层次、多角度反复论证,最大可能保证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994.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对载波相位测量进行周跳探测的新方法.利用非差和双差组成检验量,对采样率分别为1 S和30 S的观测值进行周跳探测,并与小波分析法进行对比.实验表明,经验模态分解法对于10周以内的周跳探测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相对于小波分析法探测周跳,经验模态分解可以做到自适应.解决了由于小波基的选取不当对周跳探测结果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分析了EMD的端点效应对周跳探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射电望远镜天线伺服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特性, 对系统动力学特性辨识有着显著的影响, 会提高辨识难度, 增加辨识模型的复杂程度. 系统非线性特性的测量与补偿也会增加系统辨识工作量.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采样数据的线性重构方法, 用于动力学特性建模. 通过提取原采样数据的相位与幅值, 对受到噪声与非线性畸变影响的系统采样数据进行线性重构, 降低待辨识模型的复杂度. 搭建了半实物实验平台, 以平台实际采样为基础, 重构线性数据, 利用奇异值法与自回归神经网络评估并辨识平台动力学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 建模数据奇异值拐点从100阶下降至40阶, 仅用10个神经网络节点200次训练即实现了模型辨识.  相似文献   
996.
我国GPS综合服务系统建设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的需要和建设数字城市、数字省区的实际需要,许多城市和省区已经或正在建立GPS综合服务系统,本文介绍了我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GPS综合服务系统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西藏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7月、10月和2022年5月在拉鲁湿地主要水系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浮游植物水样126个,从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为研究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和稳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2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3纲36目74科130属,物种组成表现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参数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之间存在差异。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秋季。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春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沼泽生境的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湿草甸生境。3)季节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因素,生境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弱,夏季的距离衰减模式比秋季和春季更强。4)拉鲁湿地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参数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5)空间因素在解释浮游植物群落变异方面具有显著贡献,而快速变化的水质变量在决定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和缓慢变化水质因子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弱,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针对传统小波阈值与维纳滤波方法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去噪后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局部均值与小波域维纳滤波联合的SAR影像相干斑抑制方法。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小波分解,将影像及噪声引入到小波域中;然后,对分解出的低频部分进行非局部均值处理,高频部分进行维纳滤波;最后,对处理后的低频和高频部分进行小波重构,得到去噪后的影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去噪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去除相干斑噪声,而且较好地保持了图像的纹理结构等信息。与传统的小波阈值与维纳去噪方法相比,在等效视(ENL)数、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SSIM)指标上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9.
为探讨在不同程度的盐度降低下对驼背鲈(Cromilepptes altivelis♀)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鼠龙斑幼鱼)摄食、抗氧化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本实验设置盐度突变组:5×10~(–3)、10×10~(–3)、15×10~(–3)、20×10~(–3)、25×10~(–3)、30×10~(–3)(对照组);盐度渐变组(每天盐度降低5×10~(–3))。在第0、3、7天时分别取样,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力;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肠道中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盐度突变组中,盐度降低幅度越大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尤其5×10~(–3)~15×10~(–3),3种抗氧化性酶活性在肝脏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的SOD、CAT在第3、7天活性相似,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各组,MDA在第7天显著升高;3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盐度越低,下降幅度越显著;其他各组的抗氧化性酶和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盐度突变组各组的摄食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5×10~(–3)组最低。盐度渐变组SOD、CAT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MDA先上升再下降,胃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持续下降;其摄食量下降后又恢复至胁迫前。综上,鼠龙斑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突变为较低的水平(15×10~(–3))时,对鼠龙斑的抗氧化性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较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系统具有损害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通过逐渐降低盐度的方式对鼠龙斑进行驯养,以达到降低应激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与仔稚幼鱼生长特征。【方法】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将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进行种间杂交,连续取样观察和系统记录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仔稚幼鱼期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化,同时培育云纹石斑鱼纯种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杂交子代受精卵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出膜期,历时31 h 30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子代的受精率为89.57%,孵化率为75.68%,受精率、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91.13%和87.59%);畸形率为24.55%,高于对照组(17.88%)。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孵化后33d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60d稚鱼变态为幼鱼。与云纹石斑鱼纯种比较,杂交后子代生长快于后者,220日龄杂交子代全长(18.81±1.585)cm,体质量(9 173.42±3.537)g,均高于同期云纹石斑鱼纯种[全长(16.35±1.416)cm,体质量(110.80±2.379)g],杂交后代体色一致性较高,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