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属于亚洲高海拔地区,3个高原热力作用对同期和后期中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首先,介绍了3个高原地表感热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3个高原地表感热经历了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基本都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出现年代际转折,之后探讨了它们之间地表感热可能存在的联系。其次,归纳总结了3个高原春季和夏季地表热力状况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研究进展,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感热对高原低涡的生成、发展和东移有重要作用,在适当的背景环流下会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暴雨天气;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的“感热气泵”为亚洲季风区提供有利的大尺度上升背景场,而且这2个高原的热力协同作用对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贡献要大于二者的线性叠加;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地表加热激发的次级环流下沉支与中国北方暖干化关系密切,且3个高原感热异常会引起其上空大气环流异常,通过大气遥相关调节中国北方天气气候。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关于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蒙古高原感热的天气气候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2.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2007年8月8~19日期间系留气球低探空和GPS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高度、风、温、湿等要素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纳木错湖的冷湖效应推迟了边界层湍流混合及对流边界层出现的时间,边界层高度日变化非常明显,对流边界层高度最高可达1750 m;在晴天条件下,边界层内湖陆风日变化非常明显,湖陆风控制范围常超过边界层高度,可达对流层中部;边界层内比湿变化呈V型变化,白天减小,夜间增大,早晨08:00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33.
利用HEIFE、DHEX和GAME/TIbet3个观测试验和部分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下垫面非均匀条件下产生的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的完整物理图像以及它们对地表能量和五水转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非均匀特征对五水转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是下垫面非均匀性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刻画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通常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将冷岛效应中的热量平流转化成蒸发潜热,同时陆面过程模式也混淆了逆湿现象和发生在下垫面上的大气水的冷却凝结。这些评述将有助于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逆湿现象,针对陆面过程模式的缺陷,利用文献[1]给出的逆湿现象形成的物理模型,设计了新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该新方案成功地模拟出厂发生在绿洲附近的沙漠上的逆湿现象,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结果相互吻合,这表明所建立的新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是可行的。这些结论将为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5.
冻土层的变化与地-气交接面的能量交换过程有直接的联系,地-气交接面的能量交换过程包含了辐射、对流、热传导三种最基本的热物理过程,利用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青藏铁路沿线地表和路基表面热力学数值模式(RSTM),将安多站的实测资料作为模式输入,针对梯形路基与边坡朝向和坡度有关的坡面温度变化及两侧坡面温差变化的问题,对无云大气条件下不同坡度和坡向的表面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就地取土修筑的路基而言,安多段路基上表面温度在各季节都高于气温。在夏季具有明显的高表面温度值,尽管在夏季任何坡度和坡向的路基坡面都具有冷却效应,但路基仍处于高温状态;冬季路基上表面温度虽略低于0℃,但路基偏南方向坡面的强烈增温效应,使南坡表面温度远远超过冻土融化温度的临界状态,而路基两侧坡面热效应的相反作用,通过影响冻土层的冻融过程,可能引起路基纵向裂缝的发生。因此,对冻土路基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用实测资料进行的检验表明,RSTM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对不同防护措施下青藏铁路路基热状况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利用中国科学院2005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期间 (4月2日至6月7日) 收集的大气观测资料,分析了珠峰绒布河谷近地层水平风速、温度、湍流强度、湍流通量日变化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通过分析得出近地层三维风速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基本满足1/3次方规律;珠峰绒布河谷近地层大气水平风速、温度、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地表获得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以感热形式散失掉了,潜热所占比重很小。另外,还发现绒布河谷地区地表能量通量各分量并不满足能量平衡方程Rn=Hs+Le+G。通过对地面加热场的分析发现珠峰地表白天是强热源,晚上转变为弱冷源。  相似文献   
37.
珠峰地区雨季对流层大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站的边界层塔、无线电探空和风温廓线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雨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等特征.珠峰地区雨季近地层风速、风向、温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近地层风的日变化有两个很明显的阶段,00:00~14:30受谷风的影响而刮偏北风,14:30~24:00受冰川风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白天的冰川风比夜间的谷风要强些.中午13:30在600m以下存在强水平风速垂直切变,这可能是珠峰地区发生降雨的重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在夏季比较常见.对流层平均降温率为0.685K/100m.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一般有两个峰值高度,最大值在4000m以下,第二峰值高度不固定,到16000m以后相对湿度超不过10%.各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38.
不同下垫面的粗糙度和中性曳力系数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根据1994年9月18-30日南沙海域近海经层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和黑河实验(HEIFE)1990年8月1~24日的微气象站及1998年6月GAME/Tibet的观测资料,利用Brutsaert的假定和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的推广和延伸,分别分析和计算了该海域近海层光滑海面粗糙海面上空气动力粗糙度(z0)、标量粗糙度(zr,zq)、中性曳力系数(CDN)、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CHN、  相似文献   
39.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总被引:61,自引:9,他引:52  
利用GAME/Tibet 1998年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的地面加热场、地表能量平衡、地面阻曳系数CD及感热通量整体输送系数CH等特征,得到了一些有关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结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0.
根据 1 994年 9月 1 8— 30日南沙群岛海域渚碧礁的近海面大气湍流观测实验资料 ,分别计算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的空气动力粗糙度 (z0 )、中性曳力系数 (CDN)。利用Brutsaert的假定 ,推导了一组求取标量粗糙度 (zT,zQ)、整体输送系数 (感热交换系数CHN、水汽交换系数CEN)的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和分析了该海域近海面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z0 ,zT,zQ,CDN,CHN,CEN 及它们关于水平风速u分量的分布 ,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