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高扬  宋晓军 《物探与化探》1989,13(2):149-152
红透山铜锌矿床自然电场的空间分布模式矿床产于角闪斜长片麻岩的薄互层带中。矿体出露地表长550m,宽20-22m,倾斜延深大于1200m,矿体受层位控制,以似层状、脉状产出。矿石成分较简单稳定,主要有黄铁矿(50%)、磁黄铁矿(20~30%)、黄铜矿(1~10%)、闪锌矿(1~15%)、偶见极微量方铅矿、辉铜矿。矿体电阻率  相似文献   
102.
机载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波段窄而多和图谱合一的特点。国内小型化的机载高光谱成像仪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高性能的高光谱设备进口困难,限制了高光谱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成功研制出以推扫式小型化成像光谱仪HMS400/1000为核心的轻型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SSMap,建立了机载高光谱遥感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形成了一套可靠的地物分类方法和水土污染光谱定量反演模型。本文在介绍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基本原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自主研发的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SSMap为例,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需求,详细探讨了总面积4500余km2的航空高光谱遥感作业方法、信息提取与调查应用。通过长江经济带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用示范,取得了高质量的机载遥感数据,获得了一批重要调查成果。研究表明,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生态环境调查、水体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评价等方面具广阔应用前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载高光谱成像仪降低了采购成本,推动了机载高光谱技术普及,服务了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3.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 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断块内部,仪器震中位于海原活动断裂系西段的冷龙岭断裂带上,是该断裂系自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再次发生M>6.5的强震。考察结果的初步总结表明,此次门源地震产生了呈左阶斜列分布、总长度近23 km的南北两条破裂,在两者之间存在长约3.2 km、宽近2 km的地表破裂空区。南支破裂(F1)出现在托来山断裂的东段,走向91°,长约2.4 km,以兼具向南逆冲的左旋走滑变形为主,最大走滑位移近0.4 m。北支主破裂(F2)出现在冷龙岭断裂的西段,总长度近20 km,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呈整体微凸向北东的弧形展布,包含了走向分别为102°、109°和118°的西、中、东三段,最大走滑位移出现在中段,为3.0±0.2 m。此外,在北支主破裂中—东段的北侧新发现一条累计长度约7.6 km、以右旋正断为主的北支次级破裂(F3),累计最大走滑量约0.8 m,最大正断位移约1.5 m。综合分析认为,整个同震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具有双侧破裂特点,宏观震中位于北支主破裂的中段,其地表走滑位移很大可能与震源破裂深度浅有关,其中的右旋正断次级破裂可能是南侧主动盘向东运移过程中拖曳北侧块体发生差异运动所引起的特殊变形现象。印度与欧亚板块近南北向强烈碰撞挤压导致南祁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向东挤出,从而引发该断裂系中的托来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同时发生破裂,成为导致此次强震的主要动力机制。在此大陆动力学背景下,以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为主边界的祁连山断块及其周边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04.
工程建设改变地下水流场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以济南经十路沿线大型地下综合体为例,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并建立了地下水流场修复模型。结果表明: 地下空间结构会阻挡地下水运移, 地下水水位壅高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将地下工程设置导流措施后, 其迎水面水位随时间呈现衰减趋势, 且越接近天然状态水位衰减速率越慢; 因地层结构差异, 壅高水位基本回落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地质条件下流场修复所需导流井数量与导流几何体结构参数呈负相关关系, 所需导流井数量的预测方程反映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除导流几何体自身结构外, 围岩水力梯度与渗透系数对导水能力产生影响, 其中渗透系数大小制约导水速率的快慢, 水力梯度则控制导水行为的发生。导流措施的实施可减小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确保地下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可控。   相似文献   
105.
106.
磁赤铁矿可以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固相转化为磁铁矿,这种转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矿物学及环境磁学意义。文章通过开展硫酸盐还原菌(SRB) —磁赤铁矿交互作用实验,重点探讨了SRB 活性对磁赤铁矿—磁铁矿固相转化速率的影响。在31 d 培养期内,SO42-+SRB+磁赤铁矿体系中SRB 的生长导致16.7%的SO42-转化为酸可挥发性硫(AVS),部分还原释放的Fe(II) 与AVS 反应生成单硫化物、双硫化物和多硫化物,同时铁氧化物因溶解作用粒径减小;在无SO42-的SRB+磁赤铁矿体系中, SRB 还原产生的Fe (II) 主要存在于铁氧化物中,没有次生沉淀产生。X 射线衍射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结果表明在SRB 作用下纳米磁赤铁矿逐渐向磁铁矿转化,加入SO42-时转化速率加快,与矿物接触的SRB 菌体的数量及其向磁赤铁矿传递电子的能力均得到了增强。在天然或人工厌氧条件下,SO42-是制约磁赤铁矿向磁铁矿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7.
激光雷达反演边界层高度方法评估及在北京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界层高度是影响大气边界层发展和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子,是环境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的边界层高度进行探测分析,采用小波协方差方法反演边界层高度,评估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得到基于小波协方差方法自动判断边界层高度的最优参数组合,激光雷达与飞机探测结果对比一致性较好;与探空结果相关系数0.88,激光雷达反演的边界层高度略偏高。当激光雷达的垂直分辨率为30 m时,更加适合北京地区的步长和阈值分别为210 m和0.05;当激光雷达的垂直分辨率为15 m时,步长和阈值分别为135 m和0.05。分析期间,不同季节边界层高度日变化有明显的不同,夏季14:00(北京时)左右达到最高,较高的边界层高度可维持3~4 h,平均可达1.30 km;冬季较高边界层高度只能维持2 h左右,平均为1.08 km。有云与无云天气边界层日变化特征以及边界层高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云的存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抑制了湍流的发展,进一步抑制了边界层的发展;本文也将激光雷达反演边界层高度结果应用于观测时期边界层高度与地面污染的关系研究中,统计得到边界层高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340。  相似文献   
108.
汶川地震前地脉动低频波动现象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距离汶川地震余震区较近的武都地震台震前连续记录资料的傅里叶频谱特征分析,发现在震前临震阶段,频率为0.1~0.3Hz的地脉动幅值出现快速、持续地增大现象;连续跟踪观测和试验表明,该现象在2008年7~9月间发生的多次地震前在多个台站出现,这种现象具有重现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在空间上由震中及其附近或某个"位置"向外围扩散.对该特殊频率波动的物理本质、与震源和孕震动力学过程的关系等研究有可能对临震预测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人类活动影响下石家庄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家庄市1991~1997年间的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查明了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用绝对值关联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等得出了地下水中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在此基础上,运用等维灰数递补技术预测了地下水总硬度的变化趋势。最后,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质量演化的影响,并提出缓解建议。  相似文献   
110.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证据和最新同震地表破裂等,对该区的活动断层几何图像及运动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的西羌塘块体内部在第四纪以发育近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由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为特征,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活动断层都呈现出了高密度、弥散分布的特点,并可归纳为3类基本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共轭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正断层作用、弥散式正断层作用和剪切裂谷式正断层作用,其中大部分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构造类型来共同调节区域内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这些特征指示藏北高原内部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式”而非“刚性块体挤出模式”。同时发现,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发育的最新地表破裂总长度仅约400 m,最大垂直位移约0.8 m,推测可能是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