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土资源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应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与开发这篇章,体现国土管理方面“先进性”教育的精神,使各项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如涉县区域内的变化就如一个浓缩的社会缩影,正处于产业转型、飞速发展阶段,前景喜人而东西部工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笔认为当前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积极探索,真抓实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2.
去年12月以来,涉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矿点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相似文献   
33.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结果,在不同RCP情景下对贵州省未来气温、降水进行了预估。通过对气温、降水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的评估得知,模式对贵州省气温的模拟能力较强,对降水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差。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在RCP8.5、RCP4.5和RCP2.6情景下贵州省气温均是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小幅度增加,增温(增湿)速率分别为0.5℃/10a(1.0%/10a)、0.2℃/10a(0.9%/10a)和0.1℃/10a(0.6%/10a),到了21世纪末期相对于基准期气温(降水)分别增加4.5℃(5.2%)、2.3℃(5.4%)和1.3℃(4.2%)。空间分布总体上增温幅度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变大,而降水相对于基准期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总体来说,21世纪温室气体浓度越高,增温增湿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34.
以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解译了2006、2010和2014年三期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以生长季内各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平均值表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质量状况,从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变化两方面对该地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近9 a间,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上游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草地新增12.78 km^2,建设用地扩展了5.01 km^2,新开垦耕地3.84 km^2。(2)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质量总体呈现微弱退化趋势,其中耕地退化最为严重,变化趋势为-1.5%·a^(-1),林地和自然草地的质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城市和道路绿化草地却呈现显著改善。(3)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植被的改善与退化共存,其中显著改善的区域占全区的5.92%,而显著退化的区域占全区的9.45%,显著退化的面积大于显著改善的面积。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由征转为国家建设用地,但由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日益彰显,存在极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弊端。为此,构建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从而保证农民在土地开发利用发展进程中分享收益,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需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6.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边陲,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县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境内资源较为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种有:磁铁矿、石灰石、白云石、硅石、含钾砂页岩、大理石、矿泉水等十几种。资源开发以铁矿、石灰石、硅矿开采为主。近年来,铁矿业作为该县矿业经济的龙头产业,现已近于尾声,但市场对铁矿原矿的需  相似文献   
37.
该文利用贵州境内1961—2015年84个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得出贵州近55 a来具有气温增高、年总降雨量在平均值附近波动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根据贵州省地方干旱标准(DB52_T_1030-2015),利用夏旱强度指数公式、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贵州夏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夏旱强度指数随时间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夏旱强度指数多年平均值为132.35,达到中旱级别,且每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夏旱。2005年为夏旱强度指数的突变年,突变年后,多年平均值较突变前升高16;突变发生后,夏旱强度指数明显增强,指数大于145的区域明显增大,介于101~115之间的区域明显减少。夏旱强度指数具有20~21 a的主周期特征,且具有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变强、东部重西部轻的特征。  相似文献   
38.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相似文献   
39.
2000-2011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于MODIS-NDVI 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 指数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尺度分析了近12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近12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1.2%/10a,其中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植被均呈增加趋势,而澜沧江源区植被呈下降趋势。(2)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NDVI频度呈现“双峰”结构。(3) 近12 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64.06%和35.94%,且表现为源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的空间格局。(4)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反向特征显著,植被变化由改善趋势转为退化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的北部,而由退化趋势转为改善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源区。(5) 三江源区植被对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响应存在时滞现象,而对气温的响应不存在时滞现象。(6)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40.
密山地电场数据小波包去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09年11月21日密山市知一镇地震发生当天密山地电场数据,采用小波包阈值去噪算法,对地电场数据进行去噪研究,还原地震发生后地电场数据变化信息,并结合去噪效果及误差分析结果,选出适合密山地电场数据去噪的最优小波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