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450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干旱半干旱地区砂田结构及水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砂田的剖面结构和水分特征,对可用砂田和废弃砂田的剖面结构、土壤含水量、容重和田间最大持水量进行分析测定;建立模拟砂田,研究不同的砾石覆盖条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共性的砂田剖面分为5层,分别命名为覆盖层、混合层、根系密集层、淋溶层和钙积层。砾石覆盖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加深淋溶层的下限,剖面结构完整的砂田比结构不完整的砂田的土壤水分状况好。下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受上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小粒径砾石覆盖且覆盖厚度9 cm,最适土壤水分积累。砂田在覆砂的第一年土壤水分含量最低,之后逐渐增加,至覆砂后的6~12 a,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覆砂后6 a左右,土壤容重最小,田间持水量达最大值,此后随着砂田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田间持水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82.
鄂西晚泥盆世含磷鲕状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辛娜  李明  金振民  高山 《地球科学》2011,36(3):440-454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的"宁乡式"铁矿储量巨大, 然而含磷高严重制约了该类型铁矿的开发利用.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是设计该类型铁矿"提铁降磷"方案的理论基础, 是开发该铁矿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充分利用湿化学全岩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全岩元素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物相分析, 电子探针微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微区分析技术, 对鄂西晚泥盆世含磷鲕状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物质来源与磷矿物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铁矿石中的含磷矿物主要为碳氟磷灰石, 分别以短柱状磷灰石晶体颗粒(65%以上粒径小于20 μm)、磷灰石内碎屑(粗砂至极粗砂级, 集中形成透镜状或带状层理)以及鲕粒中与赤铁矿相互包裹的凝胶状磷灰石(层厚度10~50 μm)3种形式存在.磷灰石晶体是在孔隙水中重结晶而生成, 磷质可能来源于晚震旦世地层的磷块岩; 磷灰石内碎屑是古海水体中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磷质可能来源于古海周边的大陆; 鲕粒中凝胶状磷灰石也是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但与铁质沉积位置相同, 并与富铁的鲕绿泥石混合或相互包裹形成鲕粒.   相似文献   
983.
为了研究岩体裂隙网络中矿物溶解-沉淀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联合矿物溶解-沉淀动力学模型、渗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建立了岩体裂隙网络矿物溶解-沉淀-迁移模型,经过水溶液络合物计算和矿物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域方解石溶解-沉淀作用及溶质运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受裂隙网络分布的影响,溶质运移分布极不均匀,溶质主要通过连通的裂隙从上游向下游迁移;(2)考虑方解石的溶解-沉淀作用之后,在溶解区域溶质浓度增加,在沉淀区域溶质浓度减少;(3)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方解石溶解-沉淀受水溶液中CO23-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84.
对乌拉特中旗乌兰地区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含石榴石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256.4±2.2)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物源主要为上陆壳硬砂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源区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可能是由I型花岗质流体与岩浆演化后期热液流体反应而分异结晶形成的。根据含石榴石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环境及侵位时代,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碰撞缝合时间上限早于256.4 Ma。  相似文献   
985.
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特征与滨海平原的地面高程、气候条件、盐渍土的理化性状、地下水的矿化度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就土盐渍化的程度而言,地面高程较高处的土高于地面高程较低处的土,上层土高于下层土。受蒸发和降水影响,地下水位以上土的盐渍化敏感深度为1 m左右。随着气候的变化,滨海盐渍土显现出春季蒸发,上层土积盐;夏季淋洗,土中盐分向下移动的盐渍化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土的含盐量逐渐减少,至地下水位附近出现轻微增长。从剖面上地表至地下水位间可划分为3个不同聚盐形态和含盐量的土盐渍化程度分区带,即土蒸发浓缩聚盐带、土盐化变动带和土饱水溶盐带;平面上向海岸线方向延伸,土逐渐由非盐渍土变为弱盐渍土、中盐渍土和强盐渍土,含盐量和盐渍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地下水位浅和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上层土的盐渍化程度就愈高。  相似文献   
986.
含盐量对石灰固化滨海盐渍土力学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含盐量的增加,滨海盐渍土中的盐分结晶形成了许多晶体颗粒,改变了土的颗粒级配和微结构形式,使土的力学强度发生变化。无侧限抗压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含盐量的增加,石灰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降低;随养护龄期的增加,石灰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增加;随含盐量的增加,固化土试样浸水和不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工程应用滨海盐渍土时需控制土的含盐量。  相似文献   
987.
李霄  邸志强  柴璐 《地质与资源》2008,17(4):292-296
通过对吉林省通榆县1991~1995年间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氟污染最为严重,氟含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与降水量、蒸发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8.
基于家庭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理论与验证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文佳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08,63(12):1246-1256
西方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 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白, 特别是基于家庭的分析。基于出行的交通需求理论在交通规划中的不足, 强调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优势, 提出了基于家庭的活动-移动行为的理论并进行模 型验证。采用天津市居民时间利用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 以家庭为研究单元, 建立结构方 程模型, 在解读天津市民工作日的活动-移动模式的基础上, 验证了基于家庭的活动分析法 的理论。结果表明, 出行来源于相应的活动参与, 且活动分析法很好地解决了四阶段法等基 于出行的模型的一些不足。男女家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活动-移动联系, 并且在非工作活动上存在联合参与行为。在考虑活动和家庭成员的间接效应时, 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时间的的总体效应和直接效应显著程度不一, 验证了基于家庭的活动分析法在出行行为研究上比传统基于出行的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989.
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柴彦威  沈洁 《地理科学》2008,28(5):594-600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和城市日常活动系统是人类空间行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反映行为空间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及其与实体空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城市社会生活及其空间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视角。通过行为空间研究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基于日常活动空间的活动分析法能够很好的整合和处理这些问题,在对活动分析法相关概念和几个重要方法介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990.
石家庄地区沙尘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石家庄地区所出现的沙尘天气,利用17个县市的历史资料,从时空分布、出现原因、天气形势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近年石家庄沙尘天气总体减少,春季最多。扬沙和沙尘暴的地理分布取决于沙尘源的地理分布,而浮尘的地理分布则是与上游效应、风向和地形密切相关。上游效应对石家庄沙尘天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产生沙尘的天气形势大部分与大风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