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6篇
  免费   771篇
  国内免费   871篇
测绘学   415篇
大气科学   742篇
地球物理   1330篇
地质学   2299篇
海洋学   658篇
天文学   224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7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城市扩张下的北京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刘畅  李小娟  郭高轩  潘云 《地球科学》2013,38(5):1065-1072
结合WetSpass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remote sense,RS)技术分析了城市扩张引起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北京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影响.在估算出1982年和2007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基础上,将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还原成1982年的情景重新估算,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两年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基于GIS空间数据统计功能,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下水补给量.结果表明,1982年至2007年,研究区内水浇地减少874 km2,其中517 km2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相对于1982年,2007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了831 km2,区内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少约3 000万m3.研究成果可以为北京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及土地资源配置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祁连山冻土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的油气显示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孔DK-2孔为例,对含油气显示岩心样品进行了储集岩热解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到的含油气显示现象,讨论了油气显示性质及其对水合物的可能指示意义。野外观察到的油迹、油斑、油浸、油染等不同级别油气显示现象大多产出在细砂岩、中砂岩中,部分产出在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接触面及裂隙中,它们均得到室内储集岩热解分析结果的证实。油气显示所指示原油性质以中质油、重质油为主,少部分为超重油,甚至为沥青。钻孔中油气显示现象与水合物密切伴生,特别是水合物产出深度段或下部常见具中质油特征的油气显示,或可作为水合物一种指示。  相似文献   
993.
柴达木盆地西北角分布有基岩,盆地西部分布山麓堆积及河、湖相沉积地层,新生界发育有多个北西—南东走向的规模不一的背斜,新近系分布有富钾地下卤水。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卤水中TDS、K+和B2O3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TDS值出现双峰,卤水样品富K+和B3+的概率分别为628%和6129%。使用Piper图研究地下卤水时,经常出现样品点过于集中而不易反映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本次研究改进了前人的图示方法,绘制适合于表示地下卤水的水化学图。利用钠氯系数、氯溴系数、氯碘系数、钾氯系数、脱硫系数、钙镁系数对研究区卤水水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卤水样品多数未达到石盐沉积,少数达到石盐沉积。研究区水样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新近系地下卤水δ18O值和δD值均发生漂移,表明卤水经历长时间的蒸发浓缩。研究区地下卤水起源于早上新世的古大气降水,上新世以后由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柴达木盆地抬升和沉降中心东移,接受沉积形成良好的盖层,同时大气环流的改变致使气候变得干燥,地下卤水经历蒸发浓缩封存,形成现今的卤水。  相似文献   
994.
�봨����ǰ��ɽ�����ݴ��ĵ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PS?????????“???????”?????????????????????????????????????????????????????????????????????NW???????????????????????????????????????????????5~6????????????????????2???????????????????????NW????NEE????Щ????????????????????GPS?????????????????????£????????????????????????????????????????????????????????????????α???????????仯?????  相似文献   
995.
???????в?????????????г????????????????TEC???????????????????????14??IGS??????15?????????????VTEC?????????????PPP????С???CODE?????ж???VTEC???????2TECU??VTEC?????????95%????1TECU????????????PPP????У????????λ?????????????17%??30%??????????????15%??30%??????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调查、钻孔和抽水试验,结合区域水文、气象和地质等资料,对山东省曹县城区地热地质条件、热储赋存条件有了初步认识,结合CD1号探采结合地热孔,对孔隙、岩溶裂隙型含水热储层及许庄复合热储层地热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对地热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997.
不同气候情景下华北平原蒸发与径流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生成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23种气候模式的情景集成数据,采用Schreiber公式和Thornthwaite方法计算实际蒸发和径流,分析了2001-2060年SRES A1B、A2和 B1这3种情景下,华北平原气温、降水、蒸发与径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华北平原气温呈升高趋势,且冬半年升温幅度大于夏半年;降水亦呈增加趋势,而冬半年降水增加幅度小于夏半年;与此相应,华北平原蒸发和年径流呈增加趋势,增幅和空间差异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到2041-2060年蒸发将上升7.1%~9.4%,径流将增加8.7%~10.7%。  相似文献   
998.
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水文事件的多变量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河流域太原气象站和淮河流域鲁台子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Copula函数构建气候要素(降水)同极端水文事件(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不同降水条件下不同等级干旱和洪水的发生概率变化。结果表明,Gumbel Copula能够较好地描述太原站7月份的前期累加降水量和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相关结构。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极端干旱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重旱、中旱和轻旱的发生概率则先增加后减小。Clayton Copula能够较好地描述鲁台子水文站前期累加降水量和洪峰流量之间的相关结构。当前期累加降水量大于等于某一定值时,随着年最大洪峰x的增大,发生洪峰≥x的极端洪水事件的概率逐渐减小。在同一个极端洪水发生概率下,前期累加降水量越大,洪峰流量出现大值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99.
固体潮观测中的震颤异常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与固体潮台站的日常监测中,常发现有一些异常"脉动"信号叠加在固体潮曲线上.这些异常"脉动"与宽频带数字地震计的观测在时间上同步、一致,其中的一部分由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引起,而其他的则大多与强地震相伴随,统称为震颤异常波.本文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地震与固体潮观测台站(HUST)的概况,报道了该台应用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观测记录到的大量震颤异常波事例.大量观测事实表明:中国固体潮台站记录的震颤异常波,绝大多数只在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低通滤波1 通道(LP1)出现,而在其低通滤波2通道(LP2)和其他固体潮仪器中则罕有发现;震颤异常波的包络线大多呈"纺锤状"或"尾巴状",持续时间多为1~3天. 通过对震颤异常波和固体潮观测仪器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异常波实际上就是一种来源复杂的地球脉动信号,响应范围广泛,可被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和固体潮仪器记录.由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异常波的主要周期在3~7 s范围,而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则除此外,还包含10~60 s及更长周期的信号.固体潮仪器对震颤异常波响应的差异是因为仪器的传递函数不同和特性所致.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分钟值采样数据中的震颤异常波,只是真实信号的一种"混叠"或映射.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是否与地震有关?是否是震兆?尚需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Microphysical measurements of orographic fog were performed above a montane cloud forest in northeastern Taiwan (Chilan mountain site).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include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DSD), absolute humidity (AH), relative humidity (RH), air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visibility, and solar short wave radiation. The scope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short term variations of DSD, temperature, and RH, with a temporal resolution of 3?Hz.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ographic fog is randomly composed of various air volumes that are intrinsically rather homogeneous, but exhibit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to their size, RH, LWC, and DSD. Three general types of air volumes have been identified via the recorded DS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volumes yielded large variabilities in persistence, RH, and LWC. Further, the data revealed an 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RH and LWC. In principle, this finding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ondensational growth theory for droplets containing soluble or insoluble material. Droplets with greater diameters can exist at lower ambient RH than smaller ones. However, condensational growth alone is not capable to explain the larg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DSD and RH because the respective growth speeds are too slow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phenomena. Other mechanisms play key roles as well. Possible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larg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RH and DSD include turbulence induced collision and coalescence, and heterogeneous mixing. More analyses including fog droplet chemistry and dynamic microphysical modeling are required to further study these process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anti-correlation between RH and LWC in f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