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8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11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567篇
地质学   964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269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NPO) recently (re-)emerged in the literature as a key atmospheric mod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variability, especially in the Pacific sector. Defined as a dipole of sea level pressure (SLP) between, roughly, Alaska and Hawaii, the NPO is connected with downstream weather conditions over North America, serves as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pattern of the 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 (NPGO), and 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linking extratropical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to El Ni?o event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is paper explores further the forcing dynamics of the NPO and, in particular, that of its individual pole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d experiments with a simpl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we illustrate that the southern pole of the NPO (i.e., the one near Hawaii) contains significant power at low frequencies (7–10?years), while the northern pole (i.e., the one near Alaska) has no dominant frequencies. When examining the low-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NPO and its poles separately, we discover that low-frequency variations (periods >7?years) of the NPO (particularly its subtropical node) are intimately tied to variability in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o-Modoki/Central Pacific Warming (CPW) phenomen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fluctuations in subtropical North Pacific SLP are important to monitor for Pacific low-frequency climate change. Using the simple AGCM, we also illustrate that variability in 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SSTs drive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ern node of the NPO.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highlight important links between secondary modes (i.e., CPW-NPO-NPGO) in Pacific decadal variability, akin to already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rimary modes of Pacific climate variability (i.e., canonical El Ni?o, the Aleutian Low,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992.
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云  李栋梁  安迪 《高原气象》2012,31(1):57-64
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加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加强,春末夏初(5~6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提前(5~6月)加强;冬、春季青海湖流域风速与布哈河流量是引起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变化的主要因子;夏、秋季,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受流域降水量、风速和流量的共同作用,随着流域降水增加、入湖流量的加大、风速减小,水位年际差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速度减慢)。建立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趋缓(年际差增大)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93.
傅月波  杨一挺  吴迪 《测绘通报》2012,(10):55-57,75
利用浙江省海岸带地形调查资料,研究在无地面像控点布设方式下的LiDAR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994.
长链烷基二醇类化合物(Long-chain alkyl diols)是指在碳链的1号位置和链中位置连接有羟基基团的类脂化合物,普遍存在于海洋、河流和湖泊环境中。由于这类化合物分布广泛、性质稳定不易降解、且检测手段较为简单,因此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在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关于其生物来源尚未有定论,但是研究发现1,13-diols和1,15-diols可能主要来自真眼点藻,而14-diols主要来自硅藻Proboscia。目前根据长链烷基二醇建立的指标包括:硅藻生产力、上升流强度、盐度、温度、河流输入和表层海水营养盐浓度等,对古环境气候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总结了目前长链烷基二醇指标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有助于未来我国边缘海长链烷基二醇来源以及二醇指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发现的退变榴辉岩,呈构造岩块分布于大羊陇一带的变质基底中。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石榴石的矿物包体和化学成分具有进变质环带的特征,属于C类榴辉岩。石榴石核部成分以及残留于核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包体代表了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计算得到其温压条件为568~580 ℃和0.80~0.82 GPa。大致估算得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2)温压条件为(669±5) ℃和(2.1±0.2) GPa。石榴石“白眼圈”结构指示了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利用局部的平衡矿物获得高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条件为681~705 ℃和0.68~0.71 GPa。进一步的退变质作用发生在低角闪岩相条件下,以基质中出现粗粒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为特征,估算得到这一阶段(M4)温压分别为500~545 ℃和0.38~0.43 GPa。上述变质过程形成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暗示板片经历过快速俯冲和折返。榴辉岩的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大部分发光度低,为无分带、弱分带或海绵状分带,边部发育宽约5 μm的强阴极发光带,主体表现为变质增生锆石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峰期榴辉岩相变质的上限年龄为(485±22)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大羊陇榴辉岩的原岩为MORB,推测属于北祁连洋壳的组成部分。结合中祁连地块北缘广泛发育弧岩浆岩,确定了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存在向南的俯冲作用,其俯冲极性为南北双向俯冲。  相似文献   
996.
撒岱沟门钼矿床是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前人获得的成矿岩体的年龄与成矿年龄差别较大, 为此本研究对矿区内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测年和与辉钼矿伴生的白云母40Ar/39Ar测年, 并对这些岩石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 以及成矿岩体磷灰石EPMA主量元素成分测试, 旨在进一步厘定成矿岩体, 以便加深对成岩成矿演化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 撒岱沟门钼矿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37±2) Ma, 与赋矿白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240±1) Ma和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中三叠世, 而赋矿的另外一种岩体, 即红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48±1) Ma, 说明其是成矿前的侵入体。赋矿红色和白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均为高硅、富碱、富钾的I型花岗岩, 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至钾玄岩系列, 并在Sr-Nd-Hf同位素组成上显示同源特征, 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 与华北克拉通2.3~1.9 Ga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成矿岩体中的岩浆磷灰石具高F、低Cl特征, 反映F在撒岱沟门钼矿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97.
地质雷达技术具有操作性强、分辨率高、探测深度深、对地表环境无破坏和可重复探测等特点,在活断层探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为验证综合多中心频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活断层地下浅层结构效果,以民主村处发育的玉树活动断裂为研究对象,采用25 MHz、100 MHz、250 MHz和500 MHz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对活断层浅层结构进行探测,并与探槽剖面进行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25 MHz和100 MHz)可获取大范围内深度较深(约32 m)的活断层地下浅层结构的整体形态,从雷达图像上可识别出主断层分布范围、断层倾向及地下浅层结构等;而中高中心频率的地质雷达天线(250 MHz和500 MHz)则可获取局部范围内深度较浅(约3 m)的地下浅层结构,尤其是500 MHz天线。探测结果与地表构造地貌形态和探槽剖面地质构造一致,表明综合多中心频率地质雷达天线探测玉树活动断裂浅层结构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活断层研究提供多尺度数据及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98.
温度状态是决定油气形成与保存的关键因素,精准的深部地层温度预测对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当前深水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揭示盆地深部地层温度分布格局及主控因素是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结合钻孔实测温度和系统的岩石热物性参数,文章揭示了琼东南盆地现今深部地层温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的优势储层温度为90~150℃ (数据占比>70%),高于国外学者提出的储层“黄金温度带”(60~120℃),推测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高地热背景有关。此外,盆地T30—T70 界面处的估算温度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高温区域位于西部的崖南凹陷;深部温度分布格局与地层的埋深、热导率结构以及因区域拉张程度不同引起的基底热流差异等诸因素有关。成果为琼东南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及钻井工艺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地热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由于受到覆盖区矿体埋藏深度以及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隐伏矿致异常以及弱缓化探异常信息的识别一直是地球化学勘查的难点。张八岭-管店地区位于安徽东部张八岭构造带北部,地表多被第四系覆盖,已有研究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Au成矿潜力。本文以Au矿床作为找矿目标,开展了面积性深层土壤取样,并利用多重分形理论的局部奇异性指数分析方法对深层土壤A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深层土壤Au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能够有效识别已知的金多金属矿(化)点,同时较好的反映出深部隐伏断裂构造与已知矿(化)点的空间关系;较之传统方法,基于非线性理论的奇异性指数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影响,具有更好的异常识别效果,可应用于隐伏或亚出露环境下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Liu  Peng  Zhang  Cheng-Min  Li  Di  Yang  Yi-Yan  Zhang  Jie  Zhang  Jian-Wei 《Astronomy Reports》2019,63(12):1090-1094

With the discovery of the double neutron star (DNS) merger event GW170817 by LIGO, DNS system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ndidates for gravitational wave (GW) observation. There are 19 DNS system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PSR J1906+0746 is the youngest DNS system with the age of about 0.1 Myrs. We simulate its orbital decay over its entire life by the GW radiation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the coalescence. For the DNS PSR J1906+0746, we obtain its initial orbital period of 3.99 hrs (3.98 hrs at present) with the nearly circular orbit, and the merger age of 3.18 × 108 yr. At the last minute of coalesc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orbital radius change from 335 to 30 km, we present the GW frequency to be 30 and 1122 Hz, respectively. As a comparison, with the GW frequency from 45 to 450 Hz, the orbital radii of the source GW170817 correspond to 163 and 57 k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