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70篇
  免费   3573篇
  国内免费   5310篇
测绘学   2307篇
大气科学   2342篇
地球物理   2904篇
地质学   8799篇
海洋学   2785篇
天文学   203篇
综合类   1290篇
自然地理   2123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978篇
  2021年   1098篇
  2020年   918篇
  2019年   1124篇
  2018年   992篇
  2017年   932篇
  2016年   924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1050篇
  2013年   1222篇
  2012年   1303篇
  2011年   1261篇
  2010年   1279篇
  2009年   1133篇
  2008年   1116篇
  2007年   1014篇
  2006年   1038篇
  2005年   839篇
  2004年   610篇
  2003年   466篇
  2002年   417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6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91.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中尺度模式短时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及其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将国内新一代多普勒雷达(CINRAD)反射率及径向风资料直接用于中尺度数值模拟,通过一次华北地区暴雨过程的模拟对比试验,分析了雷达资料对初始场的改进效果及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雷达径向风资料对初始风场进行调整后,自近地面到对流层顶的u,v,w都发生了变化,调整后的初始风场在对流层中层变化最大.(2)利用雷达反射率进行微物理调整和云分析能调整初始场中的云水信息,使得雷达回波附近3 km以下的水汽混合比(qv)增加,4 km以下的雨水混合比(qr)增加,对流层(约10 km以下)的云水混合比(qc)增加,4~9 km的对流层上部云冰混合比(qi)和雪混合比(qs)增加.ADAS通过非绝热初始化调整温度场,从而得到了一个动力和热力上平衡的初始场.(3)模拟的1 h雨量与实况的对比表明,同时利用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风改进过的初始场能明显增强3 h内的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改善中尺度数值模式短时定量降水预报.模拟的1 h流场对比分析表明,经雷达径向风调整后,能够在初始场中增加气旋性涡旋等中小尺度风信息,明显减少模式的spin-up时间.(4)通过对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对模式初始场和模拟结果影响的对比分析发现,雷达径向风主要是改进初始风场,而雷达反射率主要是改进初始场中的湿度参数,增加初始场中云水等的含量,调整温度场.通过模拟的6 h降水对比发现,利用雷达径向风调整初始场后,对降水模拟有一定的改进,但效果不甚明显,而雷达反射率资料对定量降水预报改进效果明显,同时使用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资料改进初始场后对降水的模拟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2.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宏观震中在九江县港口乡。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北东向的椭圆,烈度分布受瑞昌盆地内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5.7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ML5.3级,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余震较丰富,余震区长轴为北西向。此次地震经历了较长期的应力应变积累过程,发生在江西分宜—黄海北部北东向ML≥4.0级地震活动带和湖北西部—江西南昌ML≥3.0级地震活动带的交汇部位,与大区域地震活动性中长期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993.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994.
利用IAP三维云模式对2005年7月一次强暴雨过程上游的水汽通量进行了人工影响试验.模拟和分析发现,AgI播撒速率的选择对增雨效果影响较大,仅当播撒速率在0.07g/s以下时才有增雨效果;过冷云水发展到极大值时,以0.05g/s播撒AgI获得的增雨效果最好,播撒过程使得自然云内的冰晶和雪晶出现的时间提前,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95.
2001年3月24日在新疆新源发生MS4.7地震,震前北天山地区的地下流体相继出现一些前兆异常,并且以中短期异常为主,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约265 km的乌鲁木齐附近。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了本次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哈萨克斯坦的下卡姆卡5-T井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对其15年来的交换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震中距300 km、400 km范围内,5、6级地震的异常项目比例可达71.4%、51.4%,而7级大震(或6级震群)远兆的异常比例则仅为7.2%,且5级、6级和7级地震(或6级震群)在异常时间、异常形态上各有其特点和差异,部分5级地震还存在异常叠加的现象。各个观测项目的映震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前兆群体异常是强震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定义的“前兆综合异常比b(t)”,对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档地震前的群体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当前的观测条件下,无震时段综合异常比约为0.10~0.20,地震前4~9个月异常比值增大。在异常记录完整条件下,可能出现2次峰值,反映前兆异常发展中的成组特征,峰值异常比为0.50~0.70,震前0.5个月前后降到0.30,可能是地震发生的短临信号。7级地震前远场短临异常显著,在缺少近场资料时,强震多发生在群体异常的峰值前后。该方法较客观地描述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对强地震的短临跟踪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尹力峰  谭明  吴兰昊  高杰  张勇 《内陆地震》2006,20(3):219-225
介绍了油罐区砖砌防火堤的抗震验算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按照验算方法实现其通用化计算。防火堤主要受到4种荷载作用,即自重惯性力及其引起的弯矩、堤内静液压力及其引起的弯矩、堤内动液压力及其引起的弯矩、自重引起的垂直力。按不同烈度要求计算得到4种荷载作用校核堤的截面抗力和地基强度。通过两个算例检验该方法在抗震鉴定中的应用。两个防火堤典型断面的截面强度、抗滑动及抗倾覆稳定性、地基强度验算结果分别符合抗震设防7度和8度要求。防火堤作为备用体系,其抗震验算程序的通用性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东或近南北向,与1997~1998年6级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一致。1997年4月6日6.4级和1998年8月2日6.1级两次6级正断层地震前出现地震空段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在对铜街子水电站蓄水后库坝区及附近出现的地震活动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另外一个舟坝水电站库坝区的地质结构和历史地震活动情况进行探讨,认为舟坝水电站蓄水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五渡—利店断裂附近的马边、沐川、沙湾等地的诱发地震可能为5级以上,犍为县城附近可能出现的地震为4级左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减轻诱发地震造成损失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