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8篇
  免费   2361篇
  国内免费   3103篇
测绘学   2142篇
大气科学   1218篇
地球物理   1784篇
地质学   5912篇
海洋学   1640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715篇
自然地理   1096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50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748篇
  2020年   571篇
  2019年   700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638篇
  2016年   542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670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854篇
  2011年   833篇
  2010年   786篇
  2009年   757篇
  2008年   778篇
  2007年   693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591篇
  2004年   433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991.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冀中滨海平原区廊坊市1971-2000年9个观测站大雾资料,对该区域大雾、浓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果:(1)大雾尤其浓雾是冀中滨海平原区秋、冬季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大雾、浓雾除具有低能见度外,其连续性、持续性和大范围同日出现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具有灾害性影响的特征;(3)自1990年以来,年平均大雾日的变化有明显加剧的现象,相比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浓雾日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4)影响大雾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气、气候条件的变化,浓雾日数的增加还与城市经济化发展、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雷暴云降水与地面电场的观测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2003年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云的观测试验中,三次伴有降水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地面电场(Egnd)随降水的漂移现象,而且固态和液态降水对Egnd的极性改变并不相同。为了模拟再现高原雷暴云降水和Egnd之间的关系,选取了8月13日这次具有高原雷暴代表性特征的过程,模拟了雷暴云移经观测点上空期间,测站固、液态降水与Egnd的变化以及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的空间分布。模拟的Egnd及固、液态降水与其的对应关系与观测事实较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固态降水主要携带正电荷,液态降水主要携带负电荷,各类带不同极性和数量电荷的降水粒子常共存在雷暴云中,Egnd主要受携带电荷量占主导地位的降水粒子的影响,地面出现强正电场时正好是云在当顶并且地面出现强固态降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3.
2003年8~9月北京及周边地区云系微物理飞机探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2003年8~9月北京及周边地区4次飞机探测结果,特别对资料较完整的8月15日的层积云(Sc)和9月4日的层状云(St)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FSSP-100测量的小云粒子(云滴、冰晶)最大浓度的变化范围从Sc云的120 cm-3到深厚高层云(As)的183 cm-3,平均直径7.22~16.05 μm。2D-GA2探头观测的冰粒子最大浓度变化范围从2.25×10-3 cm-3到3.29×10-1 cm-3。机载King热线液态水含量仪(King-LWC)的最大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42~0.69 g/m3。St云垂直和水平分布不均匀特性很明显,高空(-10℃层以上)有较大的小云粒子浓度,达到120 cm-3以上,尺度也比较大,最大值为20 μm。云中液态水含量随高度缓慢减小,基本处于0.1~0.2 g/m3的范围。在-5.9~-8℃层,主要是柱状冰晶和少量结淞体,-8~-12℃层显示基本为结淞粒子,-20℃层左右表现出较多的枝状冰粒子。大冰粒子浓度基本在0.01~1 L-1左右。Sc云和St云的平均谱存在明显的差异。Sc云系的大粒子不同层的平均谱很相似,为单峰分布,谱宽达到1500 μm。越到云低层,云粒子浓度越低。St云系的大粒子不同层的谱分布差异比较大,云中在0~-8℃和-8~-12℃层,直径小于400 μm的粒子谱型基本相似,大于400 μm的大粒子谱分布差异较大,-8~-12℃层有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而0~-8℃呈现多峰特征,谱宽达到1300~1400 μm。  相似文献   
994.
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利用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派生出涡度变化、经向风切变、纬向风切变等变量场。从1958~2001年6月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及其派生变量场中选取预报因子,并将各个场中的因子分别作EOF分解,得到浓缩了初选因子变量大部分信息的综合预报因子,用以建立同月的广西月降水量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进而利用2002~2005年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产品及其派生变量,对广西6月降水量作BP神经网络降尺度释用预报。作为对比试验,以相同的预报量,从1957~2000年5~12月及1958~2001年1~4月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中选取预报因子,并作相同处理,建立前期综合因子的广西6月降水量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独立样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同期综合因子建立的BP神经网络降尺度预报模型的拟合精度优于利用前期综合因子建立的预报模型,但预报效果依赖于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平差计算中得到的观测值的残差来估计指数函数经验模型中的参数,从而使随机模型更真实地反映观测值中的随机误差和偏差。由实际GPS观测数据厦广播里历,按以上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采用逐次滤波方法进行解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在未剔除和修复周跳的情况下,可以使单点静态定位的平面外符合精度达1.46m,高程方向的外符合精度为1.72m。  相似文献   
996.
基于Kohonen网络模型,对标准的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算法进行了改进,在保持点群原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情况下研究点群的选取和典型化。实践表明,该方法适合任意空间分布类型的点群综合。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由MapInfo系统生成的几个典型的点和线(面)目标缓冲区实例的深入剖析,发现了MapInfo系统在线(面)目标缓冲区构建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验证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一方面为GIS用户避免对MapInfo系统的线(面)目标缓冲区分析工具的滥用,以及提高空间分析的精度和可信度提供了具体的改进方法与建议;另一方面又为有关软件开发人员研制新版MapInfo系统及其他GIS软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以建筑物轮廓图形的直线段为基本图形单元,研究了建筑物图形渐进式综合的算法以及综合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并实现了该算法.  相似文献   
999.
研究并总结了示意性道路网地图的制图规则,量化了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道路网渐进式图形简化方法和移位方法,并研究了拓扑关系检查方法。在具体实验中,通过对道路网上点的分类,依据约束条件,快速生成有效的道路网示意性地图,同时保证了原始道路图与示意性道路图之间的拓扑关系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290个ML ≥ 2.5的景谷6.6级地震序列事件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其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M0数值范围为1012~1016 N·m;拐角频率fc为3~16 Hz;视应力数值范围为0~15 MPa,平均值是2.14 MPa,中位数为1.39 MPa。同时,各个震源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景谷地震序列余震空间分布可分为北段、中段与南段,其视应力高低分布依次为:南段 > 中段 > 北段;表明主震发生后,震源区南段区域的应力水平最高,这可能是后续5.8级\,5.9级强余震均发生在南段的根本原因。在视应力时间变化特征方面,5.8级、5.9级强余震的发生前,震中所在的南段视应力数值存在"逐渐变大-维持稳定"的特点。而后续未发生强余震的北段和中段,其视应力时间变化为早期快速调整,后续逐渐变化到各自区域的视应力均值水平;这类变化表明对于震源区南段,在强余震发生前的短时间内,南段区域首先出现局部应力不断挤压增强,并随后维持相对高值应力水平的"闭锁"状态,直到强余震的发生。因而,震后震源区余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对强余震可能产生地点判定有指示作用,其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序列中较强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对序列后续地震活动的判定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强余震的时空判定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