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31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612篇
地质学   620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1篇
  1935年   5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study of Sediment transport of low concentration in pipes bas been applied in the design of a self-cleansing storm sewer. An alternative criterion is suggested as op- posed to the widely used single flow velocity approach. A conceptual model which simu- lates the condition in a storm sewer is developed and tes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volumetric sediment concentration, pipe diameter and sedi- ment size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produce a self-cleansing storm sewer. It also shows that the slope obtained by this alternative criterion is lower than the single flow velocity approach.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一、经向环流 850hPa和200hPa上的逐月大尺度季风环流在早先许多研究中已有论述(如Krishnamurti,1985年)。Krishnamurti指出:东亚西南季风地面气流从5月份开始发展;并在7、8月份到达东亚最北部;9月间季风气流撤回到赤道15°以内热带深处。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供的10年月平均资料计算得出的结果表明,4月间垂直环流是由赤道附近和中国中部的上升运动这两种环型组成。赤道附近的上升运动可能与马来西亚半岛对流活动和降雨有联系。实际风大小  相似文献   
96.
97.
对13年中的19个大西洋飓风和热带风暴所收集的900多条现场飞机观测的径向剖面证实,通常热带气旋加强的机制与轴对称旋转风最大风速圈的收缩有关。雷达显示,环状的对流回波与最大风速相伴随。这些特征称之为对流环,其存在和向内移动是由于环中潜热释放引起在环所包围的区域内下沉绝热增温和等压面高度迅速下降。等压面高度下降率的径向变化集中在最大风速圈的内缘,造成该处梯度风增大和最大风速圈向内收缩。组织成为环状的旺盛对流,总是造成最大风速圈清楚地向内移动;但是当对流弱时,对流环也弱或者甚至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旋转风在径向上可以近于常数,并随着时间缓慢变化。具有单一轴对称活跃对流环的飓风,其加强很迅速。虽然一系列较弱的对流环可以支持稳定的加强,但发展比较普遍是阶段性的。当不对称的对流在靠近热带风暴或弱飓风的中心附近爆发时,可使增强停止,并使气旋路径变得不规律。在强的飓风中,外对流环可以围绕着先前的眼壁形成,向内收缩,并抑制先前的眼壁,使其停止发展或引起减弱。  相似文献   
98.
地球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已引起了人们对CO_2对植物的影响,尤其是对世界粮食供应的未来展望的兴趣。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对CO_2浓度在水稻生理生长期和整个生育期方面的影响了解相对较少,而这是一个水稻品种对一特定地区环境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当代改良水稻品种(Oryza sativa,品种 IR-30)在两个对照的光周期下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在整个生育期中,水稻植株生长在置于室外、采用自然光照并由计算机控制环境条件的人工气候室中。室内的CO_2浓度分别为160、250(低于环境浓度)、330(环境浓度)、500、660和900(高于环境浓度)μmol CO_2/mol 空气。在1987年,整个试验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即早稻试验在营养生长阶段内延长了光周期,而第二次即晚稻(LPR)试验只利用自然出现的光周期。在两个试验中,营养生长期的主茎叶片发育速率均比生殖生长期的主茎叶片发育速率快,同时在营养生长阶段,出叶速度随CO_2处理而加快。在晚稻试验中,与等于环境CO_2浓度和低于环境CO_2浓度的处理相比,高于环境CO_2浓度处理下的水稻幼穗分化和孕穗期出现较早,且整个生育期缩短。这种随CO_2浓度上升而产生的植物发育加速现象与CO_2引起的营养生长阶段内主茎叶片的减少有关。相对于晚稻试验,在早稻试验中水稻植株发育对CO_2的响应的减弱是由人为延长光周期迫使生殖生长发育阶段推迟引起的,在高于环境浓度处理中更是如此。鉴于全球大气中CO_2浓度的持续增大,CO_2导致的发育加速和全生育期缩短可能会成为一个参与挑选水稻品种和安排特定地区农事活动的水稻学家和育种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