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任金卫 《中国地震》1993,9(3):246-255
断层平均滑动速率是描述和衡量断层活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破裂过程的分形结构决定了断层能量结构和几何结构都存在自相似性,断层系的尺度无关性对于断层活动性的定量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以破裂发展的分形理论为基础,发展了求解活断层现代滑动速率的分形方法,导出了一个便于应用的分形公式。并以川西鲜水河断裂带为例对其中的活动断层的现代滑动速率作了计算,结果表明分形方法是研究断层活动强度的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92.
川西则木河断裂带强震复发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金卫 《内陆地震》1990,4(2):107-115
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和断层活动性两方面初步研究了川西则木河断裂带上地震的复发周期。通过古地震地貌现象的研究,发现则木河断裂北段西昌一带自晚更新世以来多次发生强震,其中全新世时期至少有4次。并得出晚更新世时期,强震在原地重复的周期为2000年,全新世时期为1800年,则木河断裂带滑动速率的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时期断层滑动速率为4.5mm/a,全新世时期为4.9mm/a,以此估计则木河断裂带上晚更新世时期,强震重复的平均周期为965—1380年,全新世时期为885—1275年。  相似文献   
93.
NUMERICALSIMULATIONOFINUNDATIONINSHENZHENCITYBYFINTEDIFFERENCEMODELMIXEDWITH1DAND2DUNSTEADYFLOW¥CHENGXiaotao;andQIUJinwei(Sen...  相似文献   
94.
A new mechanism of cleaving-healing of garnet in metamorphic rocks during exhumation is reported. Almandine garnet with submicron multiple-phase inclusio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AIL reaction, garnet + rutile = kyanite + ilmenite + low-quartz, was found by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y to have non-epitaxial rutile nanoparticles distributed along internal {110} microcrack trails at the acute corner of submicron multiple-phase inclusions defined by the intersecting (110) and (011) mould surfaces. Such garnet microcracks were formed during lithostatic decompression due to a relatively high compressibility of quartz in the inclusion pockets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acute corner. Spontaneous healing with accompanied formation of non-epitaxial rutile nanoparticles was activated predominantly via the GRAIL reaction due to high surface tension at the tip of microcrack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decreasing lithostatic pressure or increasing inclusion pressure upon exhumation. This new mechanism of microcracking and healing involves stress build up, fracture propagation, mineral reaction, transport of elements to the reaction site and lowering of reaction boundaries by capillarity effect, a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factors at the submicron-scale. Thus, TiO2 nanoparticle trails in garnet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P–T path and may shed light on exhumation rates/mechanisms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processes. Careful scrutiny of host minerals on the submicron scale is required to tell whether there are other metamorphic-reaction facilitated healing processes being overlooked by inappropriate techniques or being obliterated by the predominant healing processes of fluid infiltration and resorption zoning.  相似文献   
95.
城市综合发展潜力的定量测算,能够有效预见城市发展趋势,发现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短板,对城市的规划布局与决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社会经济数据与夜光灯光数据,基于城市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得到全省11市2000~2019年近20年来的城市发展潜力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来看,浙江各市的综合发展潜力排名均存在上下波动情况,其中杭州、宁波、衢州和丽水相对稳定,而温州和舟山的波动趋势较为明显;从空间演变上看,浙江各市综合发展潜力不平衡,整体上北强南弱,浙北的杭、甬作为引擎城市,带动舟山、嘉兴等市形成一体化发展,而以温州为代表的浙南5市发展潜力较差。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外部的区域协作与内部的发展形态两方面对浙江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缩小各市发展差距,改变北强南弱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6.
土壤碳固定与生物活性:面向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新前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土壤碳固定研究是近10年土壤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而可持续管理的土壤固碳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土壤退化的重大需求。从土壤有机碳的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出发,分析了土壤碳固定与土壤功能及生物活性的关联,评述了当前土壤碳固定与微生物活性变化的认识,探讨了土壤团聚体尺度土壤固碳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并以水稻土为例讨论了土壤碳固定中团聚体过程及其有机碳—微生物—生物活性的演进关系,提出了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生物活性的协同关系及其表征问题,特别是如何通过有机质—微生物—酶活性的团聚体分布揭示土壤碳固定的本质,以及良好管理下土壤固碳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协同特征及其管理途径等优先科学问题。借助非破坏团聚体分组技术和现代微域原位观察分析技术,土壤学已经能从团聚体尺度深入研究土壤固碳与生物活性的土壤机制,这将全面地揭示土壤固碳对于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及服务的影响特质,进而为可持续土壤固碳和农田有机质提升,为固碳减排与农田生产力提升及土壤环境服务改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7.
台湾南湾秋末冬初浮游管水母类种类多样性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1月2—3日和12月8—10日在台湾南湾12个测站分别用2种锥形浮游生物网(网长 180cm,网口直径 45cm,筛绢网目孔径 333μm和 200μm)采集表层和底层(水深约50m)92份浮游动物样品。共鉴定出管水母31种,其中有7种是台湾周围海域新记录。舟状玫瑰水母Rosacea cymbiformis 为我国海域首次记录。爪室水母 Chelophyes appendiculata、巴斯水母Bassia bassensis、拟双生水母 Diphyes bojani、异双生水母 Diphyes dispar、小拟多面水母Abylopsis eschscholtzi 和扭歪爪室水母Chelophyes contorta 为优势种,它们分别占11月和12月管水母类总量的76%和63%以上。南湾管水母类的种类数和个体丰度均以 12 月(25种,1.99个·m-3)明显多于11月(19种,0.438个·m-3),这与12月外海高盐水团增强有关。大部分测站表层的种类和个体数多于底层。讨论了2种网型浮游生物网的采集效果,并比较了南湾与邻近海域同期管水母类种类数、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区系性质。  相似文献   
98.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 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 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 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 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 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 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 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 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 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 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 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 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 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 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9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高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Landsat解译的200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VPM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拟的2000~2016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数据,识别出了近16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范围,并估算了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退耕区和未退耕区GPP年际变化的差异,从而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GPP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2015年,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约3.5万km 2,占2000年耕地面积的16.8%。期间,GPP呈增加趋势,GPP显著上升区域占全区面积的67.3%,平均增速24.1 g/(m 2?a)(以C计,下同)。虽然退耕区多年平均GPP低于未退耕区,但退耕区GPP年际增速和相对变化率明显高于未退耕区,分别提高了5.9 g/(m 2?a)和1.5%。  相似文献   
100.
一般认为细长圆柱形均匀介质在均匀外磁场中是均匀磁化,但近距离试验证明其轴向是非均匀磁化。细长体是一类较普遍存在的物体,近距离试验时其非均匀磁化特性十分重要,这方面的研究有现实意义。应用圆柱体面磁荷和体磁荷观点建立圆柱体磁化强度方程组,解方程得到其磁化强度曲线,由曲线计算得到的场强结果和试验数据吻合。这种得到圆柱体磁化强度曲线的结果和方法在以前文献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