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万旭  李江风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9):2173-2187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 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 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 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 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02.
Adding building labels greatly improves the recognizability of buildings and the reada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3D) city scenes. However, building label placement is much more complex in 3D scenes than in two-dimensional (2D) maps. The annotation effect is influenced by the attributes of the 3D label, building visibility,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viewpoint. In this context,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building labels for 3D scenes during interactions requires highly complex computations. By contrast, evaluating candidate labels and then selecting the suitable label for each building can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approach for labeling buildings in 3D scenes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label candidates. The proposed method predefines a candidate label set for each building. These candidates are then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ir attribut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els and viewpoint at runtime. The best candidate label, or a situational alternative for each building, is then placed in order of comprehensive label priority to avoid annotation conflic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thod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correlation of labels and buildings, improves interactive efficiency, and realizes a viable global label layout.  相似文献   
103.
Step heating experiments on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cks from the Dabie Mountain shows a majority of CO2 in fluid inclusion (excluding H2O); CO is also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with a small content of N2 and CH4.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O2 in fluid of metamorphic climax stage (-25%0- -30%0)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antle carbon, indicating that UHP rocks did not experience obvious transformation by mantle fluids despite their subduction depth. CO2 was derived from carbon matter in the pmtoliths of UHP rocks in a relatively confined system, showing that the UHP rocks subsided quickly and uplifted quickly from the mantle. Current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  相似文献   
104.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的特点,传统地质灾害排查手段无法有效解决隐患的早期识别问题。本文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快速获取九寨沟地震核心景区的激光点云数据。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建立三维地质灾害解译场景,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地形形态学分析和计算机图像识别等技术,综合开展九寨沟高位远程区域内隐蔽性强、随机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分析。应用实践表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提高九寨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对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5.
于1991年3月-1992年6月间用滴体积法较系统地测定正已烷、正庚烷、正辛烷、异辛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和煤油与海水在不同的温度(16-40℃)和盐度(10-40)范围内的界面张力,测定值的相对误差≤0.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归纳出所研究烷烃-海水界面张力与温度和盐度的经验关系式,计算与实验值相对误差≤0.5%。  相似文献   
106.
天山托洋峰花岗质岩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泰禧  杨学昌 《岩石学报》2000,16(2):153-160
分析了西天山托木尔峰地区花岗质岩石和基底岩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以及O、Pb、Sr、Nd同位素组成。本区北部伊犁地块基底岩石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约为1.9Ga,南部南天山褶皱带的约为0.705到0.733)表明本区花岗质岩石主要为地壳溶融产物。O、Pb、Sr、Nd同位素组成批示位于伊犁地块和南天山褶皱带的花岗岩源区岩石的Nd模式年龄都相当于伊犁地壳,但源区性质不同,前者源区δ^18O低,μ值低,T  相似文献   
107.
四川省剑门关一带晚侏罗世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世球  佘继完 《地球科学》2001,26(3):235-240
晚侏罗世是龙门山前陆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 因而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比较沉积学的方法, 通过对沉积序列与旋回的详细研究, 将研究区晚侏罗世沉积体系分为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沉积体系; 基于沉积背景和演化的分析, 确定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是研究区晚侏罗世古环境演化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 依据古流和物源分析, 确定西北部的龙门山是本区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08.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液化场地粉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循环三轴试验结果,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粉土的液化特性,通过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孔压响应,提出了原状粉土的孔压上升模型,并与粉质粘土和粉砂的液化特性和孔压模型进行了对比,并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