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2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595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321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1249篇
海洋学   33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31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构建的能够同时反映植被覆盖和生产能力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增速为0.7a-1,石漠化区内除省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局地显著降低外,占94.5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显著上升;(2)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与降水、气温的偏相关系数均以正相关性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区分别占17.48%、68.79%,与气候因子的复相关系数以正相关分布为主,显著正相关区占到81.79%,石漠化区内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有利于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3)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两者的贡献比例分布为18.84%、81.16%,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近年来全省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2.
随着城市管理和空间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深入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成为地理信息行业领域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智慧城市的背景与概念、理论与技术,阐述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及数字孪生城市三者的关系,总结了数字孪生城市现状及趋势,并探讨了元宇宙时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萌芽期依靠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建数字城市,发展期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及时空大数据技术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期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实景三维技术等实现数字孪生。展望了跨时代的元宇宙智慧城市,或许会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融合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脑机接口与体感设备等技术或设备,实现人类生活在两栖世界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943.
交通流是表征区域联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空间结构新的测度手段。本文基于流空间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使用高德导航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节点特征、联系机理进行识别与分析,以期对湾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1)整合尺度后的大湾区呈现“四组团三圈层”的空间组织形态;(2)多中心化发展态势明显,依托广深莞核心交通资源出现高强集聚;(3)网络整体骨架尚未建立。本研究揭示区域城市间交互关系与结构特征,对推动大湾区构建多极化、组团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陈小敏  邹倩  廖向花 《气象》2014,40(3):313-326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业务模式耦合混合相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12月15日的两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催化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得出:GRAPES模式基本能给出正确的中低层天气形势场和降水的动力结构,较大降水的落区和范围基本可信,降水强度较实况偏小;按照作业实况进行催化模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实况降水在较强降水区域有较好的对应性;两次播撒都取得了增加降雨量的效果,24 h平均增雨量在3~5 mm,最大增雨量达7 mm,两次播撒后增雨作业区的累计降水总量较未播撒时增加约一倍;播撒有效时段在4 h内,播撒后1~2 h雨量增加最大,增雨区域初期与播撒区域一致,随时间延长而在播撒区附近扩散;第一次播撒时,播撒冰晶消耗液态水,转化成固态水,水汽流入速度加快,向液态水转化加快,液态水迅速恢复,未出现减雨现象;第二次播撒时,云中固态水争食水汽增长,液态水得不到补充,云中上升运动减弱,自然降水阶段出现减雨现象。  相似文献   
945.
低频天气图方法在湖南省雨季强降水过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青  廖玉芳  杨书运  赵辉 《气象》2014,40(2):223-228
利用2006—2010年4—6月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和700 hPa风场逐日格点资料及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运用低频天气图方法,确定影响湖南强降水过程天气关键区,分析影响湖南强降水过程的低频天气系统活动周期、变化路径及低频天气系统与强降水过程的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南省4—6月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模型,回报拟合率以4月最高,平均为64.4%;5月次之,平均为54.9%;6月最低,平均为50.7%;10、15、20、25和30 d等不同预报时效的准确率以提前30 d的回报准确率最高。应用于2011年4—6月强降水过程预报,准确率为70%,其中报对7次强降水过程,空报3次,无漏报。  相似文献   
946.
基于GPS数据处理的TEQC软件,对威宁GPS站在2011年8月5日-2012年10月15日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分析.得出威宁GPS地面接收机接收到的数据比较平稳,周跳较少.接收机在接收L1和L2频率波段时对外界其他信号的抵抗能力也较强,但是实际采集的数据远远少于应采集的数据量,通过对比威宁站和其他6个IGS观测站在同一时段观测到的卫星个数,得出威宁站GPS地面接收机在每个时段跟踪到的卫星个数很少,少于3个卫星的时段所占比例较高,从而导致数据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947.
草地理论载畜量调查数据空间化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顺宝  秦耀辰 《地理研究》2014,33(1):179-190
以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资源调查的理论载畜量数据和同时期的全国1:25 万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按省区构建理论载畜量与不同草地类型面积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属性数据空间化思路,利用模型计算与残差修正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80年代的全国草地理论载畜量调查数据从市县单元转换到公里网格尺度上,同时计算2005年全国公里网格尺度的草地理论载畜量。在此基础上,从公里网格和省级行政区划两个尺度上分析全国草地理论载畜量在近30年间(20世纪80年代-2005年)的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正在退化、萎缩,草地总生产力下降。为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和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48.
姚任平  廖文兵 《测绘通报》2011,(6):15-17,35
控制测量点位设计一般基于我国1∶50 000地形图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而这些地形图资料一方面因年代久远,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等原因给外业选点、埋石带来交通上的不便;另一方面因这些地形图资料为国家基本地形资料,属机密资料,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介绍基于MapInfo软件的城市道路交通图上控制网点位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利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949.
传统的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台风云系影像分割方法多采用圆形或菱形模板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当运算模板较大或经多次腐蚀、膨胀运算后,不能很好地保留台风云系影像原始的形态信息。为了解决此问题,探讨了一种基于先验特征的台风云系影像分割原理与方法,即先提取台风云系影像的大致形态,并以此作为形态学模板;然后利用形态学方法提取台风云系影像;最后,以2008年7月28日18时的09号FY-2C气象卫星云图台风云顶温度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本次示例台风(200809号台风)形状自定义的模板来腐蚀分割台风云系影像,并详细对比和分析了不同形状、大小的模板对台风云系影像分割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基于先验特征的自定义台风云系结构模板,其分割结果不仅较好地保留了台风云系影像的形状特征,而且腐蚀后保留的台风云系信息最多。  相似文献   
950.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一直未能实施长城资源的综合科学调查,缺乏关于其空间分布、保存状况、实际长度等方面的科学数据资料。为了摸清明长城"家底",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按照"文物部门定性、测绘部门定量"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影像为基、立体量测、带状建库"的总体研究思路;研究制定了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明长城长度量测和明长城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技术试点、标准制定、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经过来自明长城沿线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名文物专家和700多名测绘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长达8 800余公里的超大型线型文化遗产的资源综合调查与测量,第一次全面获得了关于明长城资源分布与坡面长度等一系列丰硕成果,成功地拓展了地理信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