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9篇
  免费   832篇
  国内免费   1326篇
测绘学   577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601篇
地质学   2351篇
海洋学   59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58篇
自然地理   35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根据在江西白垩纪—新近纪陆相红盆地中1:50000地质填图对盆地的盆缘类型和盆地充填样式研究的新认识,以及陆相红盆地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盆地边缘岩石的成生性质,将盆缘划分为基底盆缘和新生盆缘2类;又依据盆缘的原始自然坡度和形态特征划分为缓坡型、折坡型、陡坡型(或断坡型)和新缓坡型、新折坡型、新陡坡型等6型。根据陆相红盆地中不同构造期(幕)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的沉积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各种有序叠置组合形式,厘定了辫状河—湖三角洲—浅湖型、冲积扇—辫状河—湖三角洲—浅湖型、冲积扇—浅湖型、近岸水下扇—浅湖型、冲积扇—辫状河型和河流—沼泽(湿地)型等6种盆地充埴样式。  相似文献   
72.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蚀变流体填图是一项区域流体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区域大面积的流体填图工作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填图要素、技术要求和规范等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在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司的“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项目中 ,探讨了流体填图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填图要素 ,对填图单位制定了 3级填图单元等级体制 ,即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在铜陵地区划分出 4个流体系统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  相似文献   
73.
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雪芹  文丽杰  孟庆国 《水文》2003,23(3):37-39,33
明确了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的概念,建立了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地下水过量开采所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作为评价指标,对这些环境指标进行了量化分级、加权。运用GIS空间叠加手段,建立了研究区每个栅格的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评价体系,求出了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  相似文献   
74.
青海北祁连区中三叠世孢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县俄博乡土圈沟、大擦汗沟、柯柯里等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层之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计39属74种(其中包括1新种),疑源类8属9种。推出Verrucosisporites(8.6%)-Triadispora(2%)-Trematosphaeridium(7.2%)的孢粉组合。该孢粉组合面貌应归于中三叠世Anisian期。它的发现为该套地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归属提供了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5.
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21世纪全球地学研究的新热点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批准启动了 IGCP44 7-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项目 ( 2 0 0 1~ 2 0 0 5 )〔1〕。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臼齿碳酸盐岩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臼齿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类似大象臼齿的肠状褶皱构造的岩石 ,具有特殊的时限范围 (中 -新元古代 )。试图解释其成因和可能用于古大陆地层对比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 87Sr/86 Sr年龄同位素测定证明 ,微亮晶 (臼齿 )碳酸盐消失的时限很可能为75 0 Ma。另外 ,中 -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具有重要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76.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7.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aB.P.。  相似文献   
78.
淮河洪峰与致洪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气象与水文角度, 首先研究淮河关键地段(王家坝)水位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的特征, 并从数理统计理论上对超定量出现次数和洪峰数值进行了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然后求出淮河洪峰遵从的概率分布, 并定性和定量地给出超定量大小与超定量历时关系。最后,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分析, 指出洪峰出现与淮河致洪暴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9.
1.I~ductionThenorthernmarginoftheQinghai-TibetplateauincludestheAltllnMis.,theQilianMis.,KunlunMis.,theQaidambasinandthesouthernTarimbasin.ThisareaistCctonicallycharacterizedbyintensiveCenozoicdeformationwithcomplicateddeformationalmechedsm(Molnaretal.,1987;Zheng,1991;Culetal.,1994;Ding,1995andXuetal.,1996).Thedeformationalmechanismsincludethrust-napping,strike-slipping,extensionandblockrotation,aswellassimultaneousupliftingandtypicalbasin-rangetectonics(CulandXu,1996).IntermsofCenozoi…  相似文献   
80.
莫里青断陷西部在始新世双阳组沉积时期发育NE,SW和NW方向三个浊积扇体,其中NE向浊积扇体仅发育于湖平面上升初期(双一段沉积时期),SW向浊积扇体在湖平面上升初期、上升早期和快速上升时期(双一,双二和双三段沉积时期)始终存在,而NW向浊积扇体形成于湖平面上升早期(双二段沉积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湖平面快速上升时期(双三段沉积时期)。目前在区内仅钻遇中扇水道、中扇过渡带和外扇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