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433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西天山金属矿产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Cu、Au 等多金属成矿带。金属矿床的形成及其成矿特点与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拉张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形成与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Cu、Fe、Au 等矿床,次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Mo、W、PbZn 等矿床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CuNi 矿床。在挤压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形成与重熔型花岗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Cu矿、Au 矿等,次为沉积改造型PbZn 矿和Cu 矿床。文中还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的不同时期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特点,并据大地构造背景等成矿条件对西天山北部进行了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W段(H带西段)、HE段(H带东段)、PSW段(P带西南段)、PM段(P带中段)和PNE段(P带东北段).H带在170~190 km 深度附近存在地震空区,其下方地震带的倾角明显大于上方,接近垂直.同时,空区下方的地震带沿东西方向成连续的倒“V"字形,两个分支的交角接近垂直.西段分支属于HW段,较浅,没有双层结构;东段分支属于HE段,较深,有双层结构.中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规律明显.兴都库什地区主要以近垂直的T轴和近水平的垂直于地震带走向的P轴为特征.帕米尔地区的震源机制解由西南到东北逐渐由P轴近水平并沿地震带走向,转变为B轴近水平并沿走向,直至T轴近水平并沿走向.同时,P轴方向由西向东逐渐转为恒定地与地震带的走向相垂直.最后,我们讨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的动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993.
地球介质自组织性对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随机介质描述地球内部大尺度背景场上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和自组织结构;文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层状网格结构,提出了块状结构来描述复杂的二维自组织结构的方法,分别以高斯型、指数型和von Karman型等自相关函数描述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非均匀分布自组织特征;采用射线追踪分析了不同分布特征自组织结构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球内部介质的自组织性存在,地震波射线轨迹可能发生明显的畸变; 不同偏移距处,地震反射振幅减弱或增强; 自组织结构从高斯型到von Karman型,在小尺度上表现更大的非均匀性,因此走时和振幅表征依次更强的平均效应.  相似文献   
994.
2006年4月13~17日西太平洋地区电离层暴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15个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数据和国际GPS服务中心IGS 36个站提供的TEC数据,以及由美国喷气推进动力学实验室提供的Jason 1 TEC数据对2006年4月13~17日间一次由冕洞高速流所引发的磁暴所造成的电离层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电离层暴呈现出显著的纬度效应,foF2和TEC等参量显示在磁暴主相期间对称分布的强正暴效应中心在磁纬±30°~±40°,且持续时间超过12 h.负暴效应被限制在中高纬地区,在磁暴进入恢复相时,开始向低纬渗透,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时效应.TIMIED卫星测量的Σ[O/N2]显示磁暴发生后,暴时环流使得中低纬地区的Σ[O/N2]有大幅增加,而中高纬地区则显著下降.通过对hmF2的分析发现磁暴主相期间,有磁层电场向中低纬地区穿透,且持续时间较长为1~3 h.因此这次强正暴效应可能是由风场、电场和化学成分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这次磁暴造成的电离层暴响应非常复杂,对造成各种正负暴的物理和化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不同模式自组织介质中声波传播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型和大型尺度结构构造分区性, 使得地球内部介质地震波速度表征出大尺度的确定性模型, 而小尺度上微孔和裂隙的存在会导致地震波速度分布的随机扰动, 即自组织模型. 目前地震学中常用的6种模式自组织模型为: 高斯型、指数型、自相似型、白噪声、Flicker噪声和Brown 噪声. 我们从其滤波因子入手, 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自组织模型特征, 结合有限差分法地震记录模拟及地震波特征分析, 对比了上述6种模式自组织介质中声波传播特性. 结果表明:地震波对不同模式的自组织介质的地震响应不同, 如波形、能量、振幅等.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实际地震记录的复杂性特征来鉴别其自组织类型, 从而更好地解释实际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电离层TEC现报系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最重要的电离层参量之一,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可以通过当前广泛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信标进行观测.我们在我国北起漠河、经北京和武汉、南到三亚四个观测站建立了GPS接收站,经单站数据处理后将原始的单站GPS TEC观测数据上载到北京数据处理中心;采用我们发展的经验基函数模式算法,用实测数据估算格点TEC并提供给用户,同时生成覆盖中国疆域的TEC地图并在因特网上实时发布.这一电离层TEC现报系统是我国首个类似的技术系统,在观测站布局和TEC地图算法上有所创新.该系统已用于实时监测我国电离层环境,并可为我国卫星定位导航和测控等技术系统的电波修正提供实测电离层数据.  相似文献   
997.
沙漠因其高反照率、低比热容的下垫面以及粉尘高输出率的特征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具有高大沙山的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其物质来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热点.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表层沉积物进行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可能物源区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探讨了各物源区对巴丹吉林沙漠的...  相似文献   
998.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f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9.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根据2004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陆架区的采样调查,对南海北部Uterm hl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106属198种(不包括20种未定种).调查期内,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以颗石藻为主要组份的金藻和固氮蓝藻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仅在珠江口个别站位被检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 feldii(Grunow) Hallegraeff)、贺胥黎艾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 Hay et Mohler)、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Heiden)、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Cleve et Grunow)、海洋桥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Ehrenberg) Cleve]和旋沟藻(Gyrodiniumspirale Bergh)为群落的优势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以广温、广布型为主,其次是暖水性种,热带、亚热带和冷水性种都较少.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3.8~2 810.3个/cm3,平均值为206.4个/cm3;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珠江口南部和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部的多样性较高,近岸和外海区则较低.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盐度和光照的梯度分布是影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磷酸盐和温度的梯度分布也起一定的作用.根据CCA的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植物物种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Ⅰ.高温度、高盐度、高光照和低营养盐组;Ⅱ.高温度和高光照组;Ⅲ.高磷酸盐和硅酸盐组;Ⅳ.低光强高盐度荫生物种组;Ⅴ.高硝酸盐组.  相似文献   
1000.
文中系统介绍了改进后的Argo网络数据库可视化平台结构、功能及其应用,以方便广大Argo资料用户对改进后的该平台有一全面的了解,推动Argo资料的应用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