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1篇
  免费   792篇
  国内免费   1201篇
测绘学   475篇
大气科学   370篇
地球物理   721篇
地质学   2059篇
海洋学   716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86篇
自然地理   52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文中总结单舰航线水文气象保障业务的特点、难点,并结合航线水文气象保障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2.
ChinaFLUX CO2通量数据处理系统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O2通量观测数据的规范处理及其高质量数据产品的发布,是CO2通量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解决目前通量观测数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过程繁琐、方法不统一、处理不及时等问题,本研究以MATLAB为开发工具,利用其强大的数学计算功能和可视化GUI技术,集成目前主要的通量数据处理方法,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通量网(ChinaFLUX)通量观测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的处理对象为30min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其主要处理步骤包括湍流通量计算、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缺失观测数据的插补,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碳交换量的分解和计算等。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可视化程度强,为ChinaFLUX通量观测数据处理及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3.
手持设备自身的限制及无线网络环境的特点,要求地图在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制图综合作为地图生产与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当前移动环境下地图应用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居民地综合算法为例,探讨了部分算法在移动环境中的执行效率,并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尝试将移动环境中用户位置以及用户的当前任务等上下文信息用于综合算法中,设计以用户位置及当前任务为中心的实时制图综合算法,最后以案例证明了算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4.
基于Barnes滤波原理的降水场客观分析及尺度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Barnes滤波原理(又称高斯加权客观分析),在进行网格点插值的同时,通过选择适当的滤波参数C、G滤去原始场中的短波噪音,使分析结果平稳光滑;另外可通过它构成一带通滤波器,根据实际需要分离出影响天气过程的各种次天气尺度,达到尺度分离的目的。以全国160个国家基准代表站1954—2006年共53a的年平均降水场为例作实例分析,并同用Grads内插函数(Oacres函数)、九点平滑函数(Smth9函数)的绘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客观分析结果同Grads内插平滑分析结果基本相似,都能反映出我国53a年平均降水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与实际情况相符,降水场高值中心位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华南等地区,低值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以北的广大西部地区。取不同的参数C和G得到的尺度分离后的带通滤波值,既抑止了长波,又抑制了短波,达到较好的尺度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65.
利用GIS工具(MapInfo)对地图(例如巢湖地学基地)进行矢量化,打下建立数字化平台的基础。再根据断层,等高线等分布资料,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描绘出整个巢湖地学基地地形分布图。对地形分布图加入它的属性,从而可以比较直观系统地对其分析.也方便了地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and total nitrogen(TN) yield from Qingdao are studied by comparing pollutant yield amount, densities and spatial aggregation(Getis-Ord indexes) among the land-based pollutant source regions(PSRs) entering the three sub-seas(i.e. the Jiaozhou Bay(JZB), other coastal area in the Yellow Sea(OCAYS) and Laizhou Bay(LZB), respectively).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the loads are also studied by comparing pollutant yield among the sources of agriculture, rural domesticity, industry, urban domesticity and service, and calcula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D and TN yield from Qingdao are extremely unbalanced. The JZB, with less than 3% of the total coastal sea area of Qingdao, received 62% COD load and 65% TN yield from Qingdao, while the OCAYS, with more than 97% area, only received 23% COD and 20% TN, which consist with the much worsen water quality of JZB than that of OCAY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COD and TN loads in the PSRs entering JZB and the OCAYS was similar. The agricultural and domestic sources with high pollution intensity account for more than 80%, while the industrial and service sources with low pollution intensity account for less than 20%. While Gini coefficients, COD 0.81 and TN 0.84 which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imbalance' threshold of 0.4, show the uneve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Qingdao. These results may be useful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nd-based pollution total amount control at the PSR level.  相似文献   
167.
The maximum normal impact resultant force(NIRF)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sum of the static earth pressure of the dead zone and the dynamic impact pressure of the flowing layer.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lowing layer and dead zone on the impact force is ignored.In this study,we classified two impact models with respect to the pileu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ad zone.Then,we employed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ileup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mpact force of dry granular flow on a tilted rigid wall.If the final pileup height is equal to the critical value,the maximum NIRF can be estimated using a hydrostatic model,because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maximum NIRF is the static earth pressure of the dead zone.If the final pileup height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value,however,the particles in the dead zone are squeezed along the slope surface by the impact ofthe flowing layer on the dead zone,and because of shear effects,the flowing layer causes an entrainment in the dead zone.This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the volume of the dead zone at the moment of maximum NIRF with increases in the slope angle.As such,the maximum NIRF mainly comprises the instant impact force of the flowing layer,so hydro-dynamic models are effective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NIRF.Impact models will benefit from further study of the compon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mpact force of dry granular flow.  相似文献   
168.
陕西富平地区上奥陶统赵老峪组为深水盆地边缘至深水斜坡沉积环境,发育深水原地沉积、等深流沉积及重力流沉积。以野外实测剖面、岩相特征等资料为基础,结合米兰科维奇理论、天文地层学、古海洋学以及古气候学,系统研究该地区等深流强度与古气候、海平面、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Fischer图解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深水沉积地层相对海平面变化;深水沉积及等深流沉积中不同级次旋回垂向组合关系记录了米兰科维奇特性,即小级别旋回在垂向上有序地按照1∶4或者1∶5的形式叠加构成较大级别旋回;等深流强度受米兰科维奇旋回影响,呈多周期弱→强→弱递变;等深流强化周期约为0.1Ma。  相似文献   
169.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0.
潜流带(即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带)是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具有物理、化学、生物梯度的饱和含水带。潜流带内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河床沉积物结构特征、水文特征、环境特征、生物群落格局、物质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潜流带内C、N、P元素以及有毒金属元素(Fe、Mn、As、Hg等)会发生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沉淀与溶解、生物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原位监测、数值模拟、原位培养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是潜流带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手段。未来针对潜流带的研究可以从监测和数值模拟技术、河床沉积物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