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9篇
  免费   980篇
  国内免费   1275篇
测绘学   545篇
大气科学   559篇
地球物理   754篇
地质学   2338篇
海洋学   571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50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运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各学科之间有机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开展大陆碰撞动力学、环境变化、现代表生过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在完成研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项目取得如下的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进展: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青藏高原整合构造模型与成矿成藏评价;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原周边环境变化事件及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原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与预测;高原土地覆被变化、恢复整治及管理。  相似文献   
992.
根据19360年426个地磁测点和28个IGRF计算的地磁数据,计算地磁场和地磁异常场各个分量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依据我国部分地区的1909~1915,1915~1920,1920~1930,1930~1936年间地磁偏角长期变化图,1908~1917,1917~1922,1922~1936年间水平强度长期变化图和1908~1922,1922~1936年间垂直强度长期变化图,使用曲面Spline方法,分别计算上述9个时间段的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长期变化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长期变化图.根据这些长期变化模型,将19360年426个点的三分量绝对值数据归算至1940,1930,1920,1910年和1900年,从而为计算这5个年代的地磁场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在井间地震初至走时层析成像中,随着相邻地质体速度差的增大,使得射线分布不均匀,以及网格剖分不合适,导致层析成像结果不理想.物理和数值模型的井间走时层析成像表明:当速度差超过300%时,层析结果畸变较大;在300%~150%之间时,层析结果较好;低于150%时,层析结果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井间多尺度初至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即对同一模型采用多种网格剖分来同时进行层析成像,以获得研究区域的速度图像.数学和物理模型的井间多尺度走时层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兼顾了层析成像的分辨率和精度,极大地改善了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质量.即使速度差超过30%,其多尺度的层析结果仍然较好.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4.
格网地图与格网计算都是基于空间坐标系统来描述、分析、虚拟区域地理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空间格局分析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景观类型的格网地图不仅能反映它们的空间分布,还能反映它们各自占据的生态空间情况。同时,格网地图还能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定量化、空间化和图形可视化表达。在格网地图和格网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全社会对农业资源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使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借鉴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制定的思路,初步提出了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该标准参考模型是由指导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和领域标准等三个部分组成。本文重点阐述了5个指导标准、4类通用标准的标准组成和要点,提出依据基础标准制定专用标准作为农业资源信息较低层次标准制定的重要原则与方法。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对于以信息的积累与服务为主的行业信息标准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新生代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现已探明8个中、小型砂岩型铀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本文在收集研究前人施工钻孔资料1200个,施工钻孔25个的基础上,编制岩性-岩相-地球化学剖面图66张,研究了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认为滇西地区存在2种类型的新生代盆地,其盆地沉积演化、火山活动、地貌景观等不同,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亦存在差异,成矿的专属性体现在于盆地的差异性。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是北部腾冲地区找矿目的层上覆地层发育了区域性隔水层、存在火山活动、深切割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地貌的新生代盆地。  相似文献   
997.
1 Introduction The Gaojiacun intrusive complex is one of the numerous ultramafic-mafic intrus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t was mapped during the 1970s and studied mainly by Chinese scientists (e.g. Geological Team 106, 1975; Shen et al., 1986, 1989; CGGJC, 1986; Yang et al., 1993; Li et al., 1995; Shen et al., 2003; Zhu et al., 2004a). Since the year 2000,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PGE consumers. While the country can produce only less than 1 ton PGE/year, the Chin…  相似文献   
998.
青藏高原东边缘山区极值风速推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1年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区12个气象台站风资料,分析了影响极值风速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地形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极值风速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参数变化的拟合模型,可推算该地山区的极值风速,并利用山区临时观测资料对拟合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引入地形参数所建立的极值风速拟合模型来推算山区极值风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伊吾县阿克萨依金矿是在伊吾县马依当阿克萨依地区发现的一种新型矿床。文章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调查和研究,结合马依当阿克萨依金矿的地质特征,总结该地区的成矿规律与控矿因素。据已有资料初步认为:早期发生脆韧剪切,金初始富集,为金成矿矿源之一,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及后期变质作用为金成矿提供深部矿源和热源。近北西西向的一系列叠瓦状断裂构造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空隙,构成矿物迁移和聚集场所。该矿在东天山造山带地区具有代表性,初步预测在阿克萨依及其外围地区有3个靶区。该类型金矿的发现,对今后在该区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雷电短临预报缺乏雷达资料的问题,采用FY-4A卫星多通道数据、欧洲中心第5代再分析资料(ERA5)中的对流指数、闪电定位仪资料等多源监测数据,根据雷电的发生、发展机理,提出了18个关键预报因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适用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雷电短临预报模型。统计分析各预报因子在有无雷电天气样本中的概率密度分布与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特征重要度指标,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明确,建立的模型可信度较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未来10 min、20 min、30 min建立雷电预报模型,并与光流外推预报方法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报效果命中率(POD)、临界成功指数(CSI)均高于光流法,空报率(FAR)也相对较低;未来20 min的随机森林预报模型CSI评分最高,整体预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