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针对2019-05-26秘鲁北部M W8.0地震,利用CODE-TEC数据和GPS-TEC实测数据,分析此次地震前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和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利用地震前2019-05-10~26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分析震前电离层赤道异常变化和电离层TEC随地理纬度的异常变化;然后利用RIOP和GLPS站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地震前电离层TEC日变化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3 d,电离层赤道异常“双峰”消失,且电离层TEC含量显著减少,可达10 TECu左右。在地震发生前3 d 16:00~20:00 UT,电离层TEC随纬度变化呈现双峰曲线特征,震中附近存在低谷,且在该期间RIOP和GLPS站电离层TEC也出现显著减少现象。  相似文献   
22.
利用EGM2008计算重力场模型高程异常,结合SRTM和DTM2006.0计算剩余地形模型,进而计算RTM高程异常,以弥补EGM2008重力场模型短波信号缺失的不足。从实测高程异常中减去重力场模型高程异常以及RTM高程异常,得到残余高程异常。利用曲面拟合方法拟合残余高程异常模型,解决高程基准系统偏差问题。通过实际GPS/水准数据计算证明,该方法能显著提高GPS点的高程异常计算精度,达到精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work, this paper designs an intelligent agent based on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VGE) system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huge data, rapid computation, multi-user, multi-thread and intelligence and issues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GIS models and algorithms. The new advance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lay a reliable basis for system desig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24.
带TMD的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运用复模态法求得多自由度带TMD结构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方法对TMD装置参数的优化取值进行了系统研究,以结构最大位移响应的期望值为目标函数,以TMD装置响应的动力可靠性为约束条件,运用罚函数法获得到TMD装置的优化设计参数.并给出了算例,从而建立了带TMD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抗震优化设计的一整套方法,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基础隔震结构、带TLD减震结构以及带TMD和TLD抗风结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5.
A novel time-domain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s developed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 two-degree-of-freedom (2DOF) model with eight lumped parameters is adopted to model the frequency-dependent behavior of soils. For layered soil, the equivalent eight parameters of the 2DOF model arc identified by the 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 method using recorded seismic data. The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s for derivation of state estimators are applied in the EKF procedure. A realistic identification example is given for the layered-soil of a building site in Anchorage, Alaska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of the example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proposed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The 2DOF soil model and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can be used for nonlinear response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the time-domain for layered of complex soil conditions. The identified parameters can be stored in a database for use in other similar soil conditions. If a universal database that cover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most soil conditions is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engineers could conveniently perform time history analyses of soil-structural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26.
????IGS???????GIM???????????????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2007-2011???????й??????????17???M??≥6.0????????????????????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EC??????????????????????????б???????????PCA??????????????????????????????????????????£???????????????TEC????????????????????????????0~5??  相似文献   
27.
对黄土高原西峰地区黄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进行了总DNA 提取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通过克隆测序技 术构建了含有44 个克隆子的细菌16S rDNA 文库。对16S rDNA 系统发育的分析表明,西峰地区的黄土沉积物中细菌可分属 13 个类群,包括:酸杆菌(Acidobacteria)、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厚壁菌(Firmicut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a)、浮霉菌(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蓝细菌(Cyan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TG1。其中酸杆菌为最主要优势类群,变形菌为次优势类群,二者占黄土细菌总克隆数的70%,且大多为不可培养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8.
针对目前地基GNSS台站在全球分布不均匀,导致南半球海洋和中高纬地区出现与实际不符的VTEC为负值的问题,利用IGS前1 d的最终GIM作为虚拟观测值对TEC可能为负值的地区进行约束,结合GNSS数据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称为SGG模型),并用2014年200多个IGS台站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台站VTEC的RMS优于3 TECu(赤道异常区域RMS在5~7 TECu)。同时SGG能有效消除南半球海洋(40°~90°S)VTEC为负的情况,且对原有非负VTEC几乎没有影响(其变化小于2 TECu)。SGG的卫星DCB与CODE 相比,RMS和MEAN分别优于0.2 ns和0.04 ns,不同纬度带SGG与CODE的接收机DCB估值变化基本一致,两者之差基本在1 ns以内。  相似文献   
29.
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精密单点定位(PPP)原理编写天顶对流层延迟估计程序,分别利用所编程序和GAMIT软件进行实测数据解算,将所得数据与IGS网站提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PP与双差法估计对流层延迟都有较高精度;但在双差法解算过程中发现,无远距离测站参与解算会影响对流层延迟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30.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及其锥形楔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昆仑山前东段的和田-柯克亚构造带与塔里木盆地内的麻扎塔格构造带相距为200 km,两者近似平行,遥相对应,麻扎塔格构造带是和田-柯克亚构造带的前沿,山前挤压变形量沿古近系阿尔塔什组膏泥岩向北传递约200 km到麻扎塔格,形成往北东逆冲的断层传播褶皱,在盆地腹部表现为一条显著的北西向地形隆起。因此,整个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宽约为270 km,长约为220 km,由和田-柯克亚构造带、麦盖提斜坡和麻扎塔格构造带组成。中部近200 km的麦盖提斜坡内没有明显构造变形,且整个褶皱冲断带的锥形楔角度远小于活动造山带的临界锥形角,说明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膏泥岩以及新生代沉积体的形态是这个褶皱冲断带锥形楔形成的主控原因,膏泥岩控制了锥形楔的顶面坡度α基底构造形态及上覆沉积楔形体则控制了锥形楔的底部滑脱层倾角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