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本文用动态秩亏自由水准网平差和拟稳平差处理关中地区七十年代以来的全部水准资料,描述了本区近期垂直形变场演变特征,指出1977年前后本区地壳形变曾发生反向,并对此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宁夏北部(青铜峡、吴忠以北)地区近二十年来垂直形变场的演变特征,并与陕西关中地区垂直形变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1977年前,宁北与关中出现准同步垂直形变反向,八十年代以来两地垂直形变程度不同地都有加速趋势。最后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震重力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小波分析及其相应的Β小波分别计算了河西地区的重力变化资料,其结果如下:①小波分解可有效分离重力场时间变化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更清晰地看清重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②河西地区重力资料分解结果表明:反映该地区浅部物质变化的重力变化高频部分和反映该地区深部物质变化的重力变化低频部分对永登Ms5.8级地震的反应不明显,而反映该地区中层物质变化的重力变化二、三阶小波分解结果对该地震的反应较明显。重力小波分解计算结果反映的密度变化深度与地震资料统计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四会地下古森林沉积剖面总有机碳及细根的碳同位素组成,揭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中晚全新世4.5~0.6ka BP期间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4.5—0.6ka BP期间,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C3植被.古森林在4ka BP左右于湿地环境中开始发育,在3ka BP左右与湿地同时消失,表明在3ka BP左右该地区的气候可能发生过急剧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3.5-3ka BP期间,该地区大气CO2浓度上升,气候有变暖的趋势;3~1.2ka BP期间的地层^14C年代呈现大的跨度,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抬升并遭到强烈剥蚀有关.在1.2~0.6ka BP期间,该地区为陆相沉积环境,植被的生物量日渐减少.古森林的消失可能与在3ka BP左右研究区域气候变干有关,热带辐合带的南移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丁平 Went  DJ 《世界地质》1999,18(1):45-48
Lancelot,Guinevere,Excalibur是主要靠水平培开发的一组气田,这些气田的水平井数据及其解释与垂直井数据相结合,用于评价目标区和强化储层描述。根据水平井岩芯可对储层质量的晚期变化和风成相进行解释。井下成像和常规电测井用于识别岩相,记录风成沙丘交错层组的晚期延伸和定位,表征成岩趋向,定位水平井未取芯部分中的裂缝。  相似文献   
16.
17.
丁平 《高原地震》2002,14(4):53-55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因位于高原明珠青海湖之南而得名,总面积4.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少数民族占52%,地广人稀,交通十分不便。境内地震断裂纵横交错,地质环境复杂,北有青海南山断裂、南有库玛断裂、西侧是鄂拉山褶断隆起带、东侧是瓦里贡山褶断隆起带,是破坏性地震多发地区。自1990年“4 26”共和7 0级地震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30余次,其中6级以上3次,有感地震经常发生,给全州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仅“4 26”共和地震就造成200余人伤亡、倒塌房屋1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 7亿元,地震灾害损失成为该州最严重的灾…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西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来源的GPS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析了区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变形背景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根据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2005年1月GPS应急观测结果研究了本区水平运动变形对印尼大震的远场响应特征;初步分析探讨了印尼8.7级地震对我国西部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东四会古森林地下生态系统14 C地层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AMS-14 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 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 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 。根据土壤有机碳14 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14 C年代地层可以分为3层,分别为:1)表层,2634±32~3305±29aB.P. ; 2)腐殖层,3305±29~3813±31aB.P. ; 3)基底,3813±31~4544±33aB.P. 。基底、腐殖土层和表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5mm/a, 4.33mm/a和0.26mm/a。 细根的14 C年龄变化范围为2290±29~3542±28aB.P. ,较同层位的土壤有机碳的年龄年轻。腐殖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高达33 % ~46 % ,大多数有机碳仍处于未分解状态。该地区自4~3kaB.P.以来,环境演化可能经历了由陆到沼泽再到被水淹没最后又变成陆地的过程,植被从以水松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演化成当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群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是这种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印尼地震对我国川滇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2005年1~2月用GPS技术对中国川滇地区及中国南部进行了精密流动与连续监测,综合利用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的数据及GPS处理技术获取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Ms8.7)对监测区所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由水平位移图可知,此次地震对川滇地区及其以东及中国南部地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特征为对四川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值为数毫米,优势位移方向为西;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较大,数值一般为10~20mm,变化趋势为“北小南大”,优势位移方向为西南。应变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对该区造成的区域应变非常突出,并且占主导地位,南北方向表现为整体拉伸,东西方向为“北张南压”,面应变除南缘为收缩外几乎整个区域为面膨胀,并呈现“北大南小”的变化特征,最大剪应变则恰好相反。由此反映的相对位移在该区南北端的差别接近20mm,与背景应变场的结果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另由拉萨、昆明和广州等连续监测站的结果可知,西藏地区没有受到显著的影响,西沙群岛和海南地区向西南位移了大约20mm,云南地区向西南位移了大约12mm,泸州及福建沿海地区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