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文章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地区发育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TTG岩石组合的研究。该系列岩体主要沿大瑶山隆起东南缘呈规模大小不等的岩株(脉)成群、成带产出,大致呈北东向弧形带状展布。按其产出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划分为2条构造-岩浆岩带:1古龙—夏郢中-晚奥陶世辉长闪长岩+TTG组合构造-岩浆岩带(445~475 Ma);2罗平—古袍早志留世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构造-岩浆岩带(432~436 Ma)。岩石SiO_2含量51.56%~73.12%,总体具低K_2O、高CaO、相对富钠(Na_2OK_2O)的特征;以偏铝质—弱过铝质(A/CNK值≈1)为主,岩石化学系列由低钾系列→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化;稀土总量低(∑REE67.82×10~(-6)~214.81×10~(-6)),为弱—中等铕亏损的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LREE,具明显Ta、Nb负异常,总体反映了活动陆缘弧花岗岩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早古生代花岗岩属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岩浆岩组合,以壳幔同熔I型花岗岩为主,为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洋陆俯冲-碰撞的地质记录;由TTG组合→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的组成极性显示:洋俯冲玄武岩板片由南东往北西方向俯冲,其与东邻的华夏云开陆缘(由北西往南东俯冲)构成双向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2.
实时荧光PCR实现了功能基因定量,然而定量数据在油气藏,尤其是勘探难度大的隐蔽油气藏,定性预测方面的技术优势仍具开发潜力.以勘探程度较低的苏干湖盆地隐蔽油气藏为对象,点间距1~4 km采集50 cm深土样191个,测定甲烷、丙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A、prmA),基于累积概率分布与回归分析,划定了微生物异常体系,中异常与物探地层解译结合,圈定了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区.结果显示:pmoA、prmA累积概率分别符合近4X×10~4、2X×10~4copies/g的指数分布规律,取自然数1、2、3、4分别以4、16、64、256和(2、4、8、16)×10~4copies/g划分二者异常的低、中、高、超高4等级;中异常以上等级于盆地东、西、中3部均有分布,其中,东、西分布稍偏北于二叠系、侏罗系地层,中部分布于二地层之间,保守圈定以上分布为盆地油气藏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3.
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发生在泰安境内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880gpm线附近;700.hPa和850hPa“人字形”切变线造成的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形成的关键;通过分析θse与K指数,发现此次区域性大暴雨发生在θse850〉330°K的热带海洋气团中,稳定度指标并不关键;地面倒槽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产生的条件;特殊的山地对这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值预报出现偏差导致了由于过分依赖数值预报出现暴雨漏报。  相似文献   
154.
鄱阳湖是洪水灾害频发地区,1755年至2008年,共计23个太阳活动周的254年内,鄱阳湖发生洪水年份101次,发生洪水的比率为39.76%,平均每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发生洪水4.39次.鄱阳湖发生洪水的频次与太阳活动磁周期无关.太阳活动极期发生鄱阳湖洪水的概率较高,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发生洪水的概率分别为47.82%和60.86%,在同一太阳活动周期内极大期和极小期同时发生洪水的概率较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连续三个极期都发生洪水的现象,若不考虑太阳活动极期的洪水发生次数,太阳活动周下降期发生洪水的概率最小.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158.
对四川软玉猫眼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软玉猫眼主要由透闪石组成。岩石薄片观察表明,透闪石主要呈近于平行定向排列的显微纤维状,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是软玉呈现猫眼效应的根本原因。透闪石的形成有不同的期次:早期为短柱状,呈斑状变晶;中期为片状,呈集合体对短柱状交代。晚期为近于平行定向排列的纤维状。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透闪石纤维相互穿插绞合是玉石表现出高韧性和较强抗断裂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9.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是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基础,也是寻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原因的依据。针对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人口、耕地面积、水库总数、引水渠总长度和开采井总数等因子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人类活动强度,据此计算的上、中、下游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7%和12%,说明中游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很弱,可以认为上游水循环的演化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游人类活动强度较上游大得多,说明影响下游水循环演化的因素中当地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计算的中游平原张掖地区近50年来3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28%和54%,80~90年代人类活动强度是50年代的3倍,60~70年代的2倍。人类活动强度经过50年代和60~70年代2个时段的发展和积累,到80~90年代达到最大,因此,这时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研究方法对类似地区或相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0.
四川平武绿柱石宝石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川平武产出世界上十分稀少和珍贵的无色透明扁平板状绿柱石宝石。在野外详细调研和系统分析、测试基础上,全国总结和介绍矿床成矿地质环境,绿柱石宝石产出特征,绿柱石宝石矿物学、化学成分、结晶习性及晶体化学、谱学特征、包裹体特征,花岗岩与Be及W,Sn矿化关系和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确认该矿床为岩浆期后气成-热液型绿柱石宝石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