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客观评价高分辨率中小尺度变量的预报表现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应用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点对点的检验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评估中存在显著不足。空间面向对象或目标法MODE检验方法利用卷积函数和给定的阈值在预报和观测场中识别目标对象、诊断模式的预报表现,在天气预报中有着广泛应用。首先系统回顾了MODE检验方法的学术思想、技术架构、算法流程和检验指标;详细归纳了MODE检验在降水预报、天气雷达、卫星云图、集合预报以及其他不同要素或物理量场中的典型应用,阐述了检验结果在数值模式预报质量评价中的意义和对天气预报结果主客观订正的影响;介绍了近年来MODE检验方法的更新发展,主要包括考虑不匹配目标对象属性的综合评价指数MCS,以椭球体为目标的三维时域空间对象追踪和MODE扩展的时域检验方法 MODE-TD;最后总结和讨论了MODE检验方法的适用性、优势和不足,同时对MODE检验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更好地应用MODE检验方法诊断数值模式的预报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2.
惠州市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惠州红树林湿地历史变迁和现状,探讨红树林湿地资源对地方经济、生态、环境、景观美学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找出惠州红树林湿地遭受破坏的原因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通过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红树林的管护等方法,恢复和改善红树林湿地资源,使红树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83.
大气退化图像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退化图像最主要的特征是退化造成的影响和景物与相机的之间的距离相关。针对这种相关性,并结合大气退化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对大气退化图像的处理不需要任何辅助信息。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84.
将中国气象局的GRAPES三维变分系统与-η坐标中尺度模式结合,对模式初始场进行同化前后对比试验,研究η坐标中尺度模式对云南降水的预报能力,并用于2002年5月10~15日00:00云南雨季开始降雨过程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维变分同化方案目标函数收敛快,采用同化方案的η模式预报的强降水中心、分布范围、预报精度比不进行同化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85.
1998年的“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已经过去10年了,SCSMEX启动的南海海—气通量试验研究也有10个年头。在SCSMEX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季风爆发期近海面层通量观测和湍流结构的观测研究”支持下,10年来在西沙实施了3次(1998年、2000年、2002年)海—气通量观测试验,开展了试验资料分析研究,重点是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研究,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随天气条件的变化研究,海—气通量日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以及通量变化对低层大气、上层海洋的影响研究。对10年来南海通量研究作一回顾,对未来的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特别是2008“亚洲季风年”西沙通量观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86.
为查明汾渭平原典型城乡地区重度污染天气PM2.5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及其人群健康效应,本文于2018—2019年冬季分别选取西安和陇县作为城乡对比参照点,采集了重度污染天气PM2.5颗粒态气溶胶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样品中具有“三致效应”的15种PAHs含量及组分特征,使用特征比值法及主成分法进行PAHs源解析,并分析了气象因素对PAHs质量浓度的可能影响,通过对苯并芘(BaP)等效毒性浓度和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度(ILCR)的计算,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安与陇县在重度污染天气条件下PM2.5中15种PAHs总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43.78 ng/m3、609.39 ng/m3,其中4~6环PAHs占比最高;且PAHs浓度与气温、气压及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则无明显相关性。西安PAHs污染主要来自燃烧源与交通排放源,而煤炭及生物质燃烧是造成陇县PAHs质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重污染天气下陇县人群通过呼吸引发的致癌风险要高于西安,女性致癌风险高于男性,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且两地区成人ILCR值均超过风险阈值,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儿童则无明显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387.
永胜刘官河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境内,该流域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等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在调查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松散物源储量、流域面积、主沟长度、相对高差、日最大降雨量、切割密度和不稳定沟床比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组合赋权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该流域危险性进行评价,得到永胜刘官河流域泥石流属于中度危险,评价结果与该流域泥石流的实际调查基本吻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刘官河流域存在诱发间歇性中等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尤其是在雨季降雨条件下,诱发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为该流域泥石流灾害潜在危险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8.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胁迫下组织蛋白酶L基因(CsCPL)在各组织的表达差别及其在血淋巴中的时序表达关系。结果表明,CsCPL基因在青蛤血淋巴、肝脏、外套膜、鳃和闭壳肌等组织中普遍表达,其中以血淋巴表达水平最高。在鳗弧菌刺激后3—96h青蛤的血淋巴中CsCPL的表达量均出现明显上调,其中6h达到最大值并且与对照组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该基因在青蛤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还对CsCPL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其产物蛋白分子量约35kDa,经纯化及复性后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89.
云南极端干旱和多雨年5月异常环流的合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61 2010年NCEP/NCAR全球逐月再分析资料,对云南4次极端干旱年(下称干旱年)5月大气环流与4次5月降水偏多年(多雨年)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从高纬到低纬都存在显著差异。干旱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对应距平场呈"-+-"分布,西风带季节性北移晩;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为大范围负距平,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弱。而多雨年则相反,欧亚中高纬为两脊一槽,对应距平场呈"+-+"分布,西风带季节性北移早,乌拉尔山至里海的低槽引导冷空气入侵中国,海平面气压场上高原东部为正距平中心,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强。干旱年低纬地区环流差异表现为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强、偏西,赤道西风向东、向北推进受阻,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夏季风偏弱,爆发偏晚;而多雨年的环流形势则相反,西太副高偏弱、偏东,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赤道西风偏强,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夏季风偏强,爆发偏早;高层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多雨年比干旱年西伸更明显,范围更大、更强。与多雨年云南上空为异常上升运动不同,干旱年北半球低纬为大范围深厚的异常下沉运动,云南仍为Hadley经圈环流的下沉支控制。对水汽分析表明,多雨年西太副高偏东,云南以西南季风水汽输送为主,水汽通量辐合较常年偏强,水汽含量比多年平均增加,干湿季转换早;而干旱年西太副高偏西、偏南,云南以西风带水汽输送为主,对应异常的水汽通量辐散,水汽含量较常年减少,干湿季转换迟。亚洲夏季风强度指数WYI与5月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与5月极端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90.
魏军  任晓乾  孙浩 《测绘》2014,(3):108-110
本文重点研究了图像边缘的提取问题。通过利用Moravec算子提取特征点,并判断特征点与特征点之间的关系,连接能够形成边缘的特征点,从而得到图像的边界。实验表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