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1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353篇
测绘学   301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345篇
地质学   1161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30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8年   8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研究为基础,总结了二连盆地和蒙古东南部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较系统地对比了二者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二连盆地与蒙古产铀盆地在大地构造属性、盆地类型及规模、铀源、构造演化史和主要控矿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但在产铀层位、后期构造活动性、区域铀矿化显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本性差异在于构造活动性和控矿沉积体系两大方面。认为二连盆地与蒙古东南部沉积盆地的产铀潜力大体相当,并提出今后需重视对二连盆地“苏敏河式”铀矿的寻找。  相似文献   
972.
西藏拉屋铜锌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拉屋铜锌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区申扎—旁多铜银铅锌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矿床。文章总结了该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化早期形成于喷流沉积,后期得到了岩浆热液的叠加富集,F3是一条持续活动的同沉积断层,后期又是热液活动通道,是导矿储矿构造,二长花岗岩体及岩脉对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起着破坏作用。拉屋矿床矿体为典型的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据此成矿理论指导,近年在该区实际找矿勘查中,圈定了八个重点综合异常,控制了铜、锌(333以上)资源量达13.56万吨,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73.
遥感影像数据仓库及网络服务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较为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进行影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便于数据的查询、浏览、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并为影像数据的发布与共享提供条件;利用遥感影像元数据实现遥感数据的网络发布与共享,从而使稀缺的影像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采用本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影像数据的互操作,从而为实现影像数据的全社会范围的共享提供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974.
李玶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球科学家。生于1924年3月20日,祖籍湖北大悟县。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百业待兴,先生与肖楠森教授一起协助南京市政府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深感这方面人才的急需,先生上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创办工程水文地质专业,获批准后即开办,为我国早期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讲授军事工程地质学,并从事沿海地下工程选址。1959年调入北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构造、工程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至今,同时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硕士和博士。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先生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地震地质工作的负责人,多次在该地区围绕三峡坝址区开展大范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空目测。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发现了该区断块结构的特点,以及围绕断块的活动断裂带与强震的成因联系,认为完整的断块内部不会发生强震。三峡坝址就位于该区的黄陵断块内,故其未来受地震的影响,主要来自断块外围大断裂带的活  相似文献   
975.
岩石尺寸是影响其力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岩爆是岩石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特殊力学响应,因此研究岩爆过程中的尺寸效应影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室内MTTA真三轴岩爆模拟试验系统和PAC声发射(AE)监测系统,对具有不同高度的花岗岩进行室内岩爆模拟试验,观察岩石试件破坏特征,分析花岗岩试件岩爆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参数特征、波形频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石试件高度的降低,岩爆临界破坏强度有升高的趋势。岩石岩爆破坏后破裂面特征随着试件高度的降低而发生明显变化,经历了由劈裂张拉破坏为主向剪切破坏为主破坏模式的转变。同时,试验中表征损伤的声发射能率参数随着试件高度的降低有增大的趋势,即释能速度越来越快。对实验各典型阶段产生的AE特征波形进行提取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处理,对比频谱图发现花岗岩岩爆试验过程声发射主频值总体呈“从低频向高频再向低频”转变迁移的趋势,不同高度岩石岩爆试验结果有着相似的谱分布,主频主要集中在90~120k Hz低频区间范围,是该花岗岩岩爆中的最重要特征频率,频谱特征中的高频部分受试件高度的影响而有不同。  相似文献   
976.
977.
吕谦  张云  李兆华  陶志刚  何满潮 《岩土力学》2018,39(3):1091-1099
地质不连续带的破坏往往对岩质边坡的失稳起控制性作用。二阶功破坏准则可以分析除振颤失稳外的所有材料失稳问题,因此,利用该准则分析了岩体不连续带的材料失稳破坏问题。首先从数学上解释了使用二阶功分析二维地质不连续带的优势;而后将二阶功破坏准则引入FLAC有限差分计算软件,并根据相关监测数据对南芬铁矿岩质滑坡进行了二维数值分析。滑坡是一个准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动能的突然爆发标志着准静态-动态转化的发生。二阶功和二阶动能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据此关系估算出的南芬铁矿岩质边坡动能演化曲线可以证明二阶功对岩土材料失稳破坏判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8.
文章基于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和模式,认为渗出砂岩型铀成矿作用不同于渗入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其成矿预测和找矿标志也不同;提出了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两大基本关键条件识别标志:红杂色含矿建造原生成因和其中控矿灰色砂体的后生成因识别;在提出的红杂色沉积建造中渗出砂岩型铀矿“上红下黑、上下连通、红中找灰、灰中找矿”总体找矿新思路基础上,阐明渗出砂岩型铀成矿区域预测评价条件和标志:深部富铀富有机质沉积岩建造、区域构造、区域建造、放射性异常信息和综合预测标志等,提出并阐述“小凹陷成大矿”条件;系统建立渗出砂岩型铀矿床预测定位标志体系,特别是野外可识别的宏观标志,包括控矿构造、沉积建造、蚀变改造、铀矿化砂岩颜色、外来有机质特征等,并对比了渗入和渗出砂岩型铀成矿预测标志。提出的渗出砂岩型铀矿识别标志体系不仅对区分“渗入”和“渗出”两种矿化成因,而且对厘清控矿要素、指导成矿预测和找矿工程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79.
较大的余震可能造成额外损失并有二次触发建筑物受灾的风险。为研究余震序列衰减规律,文章尝试采用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分析5个不同地区余震序列,并借助修正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与调整后R2,分析其与传统余震衰减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描述余震序列衰减规律的能力与修正的大森余震模型、修正的拉伸指数模型接近。尤其对于四川长宁MS6.0余震序列和云南彝良MS5.7余震序列,指数模型表现优于其他两种模型。指数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参数A与r之和能够准确代表强震后的实际初始余震数,5个余震序列初始余震数偏差均小于1.70%;参数k可作为反映余震序列衰减快慢的特征值,k值越大则余震序列衰减越慢,其值与主震震级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80.
富稀土磷酸盐及其在深海成矿作用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近几年对中北太平洋海域开展了系统调查,在中太平洋海盆新发现了稀土含量高达2000×10~(-6)的富稀土泥。深海泥样品稀土与各主要氧化物相关图解中,∑REY与P_2O_5含量始终保持良好的相关性。在太平洋各沉积物柱状样中,∑REY随着P2O5变化非常敏感。如果将P_2O_5含量高于0.25%的样品剔除,深海泥的∑REY不高于400×10~(-6),指示了磷对稀土元素的控制。海洋磷酸盐能够继承海水的负Ce异常及高Y/Ho比值特征,深海泥样品具有相似特征,且表现为稀土含量越高,其稀土配分模式越接近磷酸盐。酸淋滤实验显示,滤液中萃取出大部分的P及∑REY,且∑REY与P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无论∑REY高低,滤液稀土配分均呈现出显著的负Ce异常;而难溶残留物的∑REY普遍较低,且无负Ce异常特征。根据12组滤液中PO_4~(3-)与∑REY,估算出深海泥中的磷酸盐具有的∑REY含量范围为9495×10~(-6)~28287×10~(-6),这与深海泥中生物磷灰石的稀土含量和稀土模式均吻合。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深海泥中的磷酸盐主要以富稀土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其稀土含量远高于深海泥中的铁锰氧化物和铝硅酸,因此磷含量的变化对于深海泥的稀土含量和模式影响至关重要。相较于碳酸盐沉积环境下容易形成贫稀土的磷块岩,深海环境下的化学沉积以及有机P的成岩作用容易形成富稀土磷酸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