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相似文献   
62.
罗贤  何大明  季漩  陆颖  李运刚 《地理科学》2016,36(1):107-113
利用长序列观测记录,分析怒江流域中上游1960~2009年枯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探讨近50 a来该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上游冬季和春季气温均有上升趋势; 怒江流域中上游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冬季和春季平均流量都有显著的增加趋势;无论是年最小1、7、30及90 d流量等枯季极值流量,还是75%,90%,95%等不同保证率枯水径流特征值,1990 s和2000 s均远高于其他年代,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怒江流域枯水径流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相似文献   
63.
地缘合作中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的加强,世界各国的持续发展不仅日益高度依存,相互间对资源与环境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使跨境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渗入到国家安全、国际经济和贸易等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毗邻国家间围绕国际河流开发的地缘合作发展最为迅速,导致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广受关注。本文从跨境水资源利用、沿边境土地变化特征、生物跨境入侵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缘合作中的主要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水、陆生态系统跨境生态安全科学调控的主要机制与成效。结果表明:陆疆跨境生态问题呈现出以跨境水问题为核心,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动植物保护与生物入侵防控、灾害监测与预防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态势,跨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相互交织,在某些区域呈现加剧的趋势。创新安全理念,进行深度地缘合作已成为应对跨境生态安全问题主流思维。本文结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一带一路"沿途跨境水安全、入境河流水安全污染、流域环境风险以及大型工程的交互影响等方面展望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研究和调控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4.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的水汽特征及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在大气环流系统与巨大起伏而陡峻的山系和深切河谷的影响下,水汽地理特征表现为:由西而东年均降雨量由多─—少的递减;自北而南由少─—多─—少的规律变化;河谷地区出现干凉─—湿润─—干暖、干热的变化。由于高山峡谷区普遍存在田高水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故提出该区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指导方针,采用引、蓄、提结合的方式,在农田成片,田高水低的干流河谷区主要发展提水灌溉;在农田分散,田高水高的沟壑农业区主要采取自流引水灌溉方式;同时可考虑利用有利地形,在较高地区修建蓄水工程,实现几个小支流的联合供水,解决水源问题。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介绍了流域自然条件区域特征、重要的开发行动,分析了各流域国的关注点,及其流域开发中存在的国家间利益冲突,部门间利益冲突,国家、地方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冲突存在的危害和冲突解决的可行性,并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中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6.
国际河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1998年3月19 ̄21日,巴黎国际水资源部长级会议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国际河流(湖泊)共有215条(个),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制约着全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际河流的数量和出境水量,均居世界前列,影响着全国超过2.2×10^4km的内陆边境和近1/3国土面积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是我国国际河流最集中的地区,全省六大水系中,五大水系为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在  相似文献   
67.
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国际河流,目前成为国际上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关注和投资的热点地区[1,3]。按亚洲开发银行(ADB)组织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计划”[4]直接影响地域232×104km2,人口超过2.2亿,大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1995年4月5日下湄公河四国签署的《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5],为该流域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机。据初步分析,如果以水资源多目标综合利用为目的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将能源开发集中在澜沧江干流和下湄公河支流,在洞里萨湖修建拦河闸堰,在湄公河三角洲修建泄洪道,在大城市与人口和耕地集中而易遭受洪水危害的干流两侧兴建防洪堤,并加强水文、气象预测和预报,则下湄公河流域的电力需求及灌溉、洪水、咸水入侵以及土壤酸性水危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均可得到解决,无需兴建庞大的下湄公河干流梯级电站(水库),这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的移民和土地淹没,而且可以阻止大坝对湄公河水生生物的危害,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8.
TVA与澜沧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田纳西流域基本情况及其开发与管理机构(TVA)的成立背景、发展历史和成就;分析了澜沧江流域与TVA对比研究的基础,借鉴TVA的经验,提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的思路、重要领域、矛盾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69.
基于河流健康及国际法的跨境水分配关键指标及阈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彦  何大明  王文玲 《地理学报》2015,70(1):121-130
基于前期研究中获得的8个河流健康主要评价指标、3个主要跨境水分配指标的结果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了河流健康和跨境水分配的关键指标:多年平均水量、最大取用水量和最小维持水量。跟踪查询《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内1864-2002年应用3个关键指标的38个国际条约及其所涉及28条国际河流的主要水文信息,通过对条约中水分配指标的标准化计算和分析,得到各指标阈值及其区域性特征:① 最小维持水量指标得到普遍应用,其次是多年平均水量指标,而最大取用水量指标应用率明显低于前两个指标。② 应用多年平均水量指标,在界河上基本确定了平均分配方案,阈值为50%;“内河”属性支流的阈值为100%;跨境河流上产生了较多的差额分配方案和较多的上游国用水多于下游国的方案。③ 最小维持水量指标,其应用有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扩展、从保证用水向维持生态用水发展的特点;当该指标在跨境和界河的河流尺度上用于保证供水时,该指标阈值平均分别为41.7%和50%,且流域国家实力对其影响极为明显,而在跨境河流河段尺度上阈值平均为36.1%;用于维持河道生态水量时,阈值平均为14.7%,并有逐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怒江流域悬移质输沙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有  何大明 《地理学报》2013,68(3):365-371
利用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地区怒江流域5 个水文站长序列日悬移质输沙与径流观测记录,运用Mann-Kendall 检验和R/S 分析等方法,分析了50 多年来(1956-2011) 怒江干流和支流南汀河输沙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 怒江干流平均含沙量和输沙模数远小于支流南汀河,流域悬移质输沙率年际变异系数随控制面积增大而减小;(2) 怒江干流木城站悬移质输沙率小于其上游道街坝站,部分泥沙淤积在区间河床可能是其原因之一;(3) 怒江流域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干流悬移质输沙集中程度在月以上时间尺度高于支流南汀河,而在日时间尺度则低于支流南汀河;(4) 怒江干流和支流南汀河悬移质输沙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未来仍将延续上升趋势,二者的突变分别始于1987 年和1980 年;(5) 怒江干流中上游悬移质输沙与径流的相关性不显著,中下游、下游以及支流南汀河悬移质输沙与径流的相关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