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导致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扩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塔里木河流域的总体情况而言,在人类历史之前,沙漠化形成是一种完全受气候变化制约的自然过程,在现代干旱环境背景下,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毁林毁草开荒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目前塔里木河干流沙漠化持续扩展的几种主要的不合理人为活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采取了这些显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资料,对导致塔里木河流域沙漠化扩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是人口压力、政策失误和利益驱动促使人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采取了这些显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因此,控制人口增长、采取正确的政策引导、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当地土地沙漠化逆转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02.
黄河内蒙古不同河型段对洪水过程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淤积近年来有所加重,一些人寄望于人造洪峰冲沙来降低河床。本文根据典型年份的最大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变化特征,揭示黄河内蒙古不同河型段对这些洪水的响应机制,得出黄河内蒙古河段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类型有线形、顺时针环线、逆时针环线3类单一关系和线形+逆时针环线、逆时针环线+线形、"8"字形+线形、嵌套状逆时针环线以及交叉线形5类复合关系。这些关系总体上可以反映洪水过程中河床是侵蚀还是沉积、何时侵蚀何时沉积、以及冲淤是否具有反复性。黄河内蒙古冲积性河段的河道对同一次洪水过程的响应沿程表现出分化现象,其中辫状河段以河床侵蚀下降为特征,弯曲河段以河床明显沉积升高为特征,而顺直河段以少量沉积或冲淤平衡为特征。不同河型段的河道对洪水的响应趋势与洪水动能的沿程减小相适应,洪峰含沙量沿程减小是该趋势的具体体现。人造洪峰冲沙难以逆转上述淤积趋势,对防治洪灾帮助有限。  相似文献   
103.
从数据准备、数据组织和系统研发三个方面介绍城市排水管网GIS系统的实现方法。以标准化底图为地理背景,用ArcSDE和SQL Server存储数据,采用ArcGIS Engine组件开发,实现了排水管网的查询统计、管线分析、打印输出等功能;借助规范化路灯号和工程化断面图,便于定位施工。  相似文献   
104.
10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薯麦轮作田地建立气象部门首家FACE系统(Free Air CO<,2>En-richment),即CO<,2>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建在定西半干旱生态环境与试验基地.该平台由CO<,2>气体供应装置、控制系统、释放系统3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获取大量沉积地层、沉积岩、火山岩地球物理参数,初步分析火山岩重力、磁力、电阻率分布规律.以1∶5万高精度重、磁力资料及电法MT资料为基础,开展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的重磁异常垂向二次导数对石炭系火山岩异常体边界进行约束,结合残差法模型反演提取电性异常体及二维地震解释石炭系火山岩地震相分析,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石炭系火山岩主要属性特征为重力高、磁力高、高电阻;局部为重力中高、磁力高、中低电阻,对应的地震反射波阻外形呈扇状,内幕同相轴为中振幅、中高频、弱连续的火山岩储集体.研究区共解释石炭系有利火山岩体10个,受控于EW向断裂,为火山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7.
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流域断面的径流数据与大本营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冰川区径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径流进行重建以弥补缺失径流,此外,对冰川区径流的年际、季节、日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冰川区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0.86,其次是水汽压(0.81)、相对湿度(0.46)、降水量(0.27),径流受气温影响最大。(2)21世纪观测资料显示日平均径流量为2.10 m3·s-1,较20世纪50年代末的1.65 m3·s-1有所增加,主要因消融季气温上升0.75℃所致,强消融期(7、8月)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消融期初(5、6月)和末(9月)年际变化较小。消融季5—9月产流占比分别为5.3%、16.1%、37.3%、35.1%、6.2%。(3)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径流量(纳什效率系数平均为0.70),补充缺失径流后,对于径流的日变化,消融期初和末日变化较小,而强消融期径流的日变化较大。对于径流的时滞效应,老虎沟流域消融季各月径流...  相似文献   
108.
作为全局非线性优化的新方法之一的遗传算法,近年来已从生物工程流行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中.然而,大地电磁反演问题具有不适定性,解的非唯一性.通过结合求解不适定问题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本文采用实数编码遗传算法求解大地电磁二维反演问题.此算法在构建目标函数时引入正则化的思想,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最优化问题.常规的基于局部线性化的最优化反演方法易使解陷入局部极小值,而且严重的依赖初始模型的选择.与传统线性化的迭代反演方法相比,实数编码遗传算法能够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且能获得更好的反演结果.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理论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解的精度高和避免出现早熟等优点,可用于大地电磁资料解释.  相似文献   
109.
车载激光点云的数据不完整和影像连续帧之间的地物重影现象给提取连续、完整的道路边界带来了巨大挑战。提出了一种融合点云与全景影像的道路边界提取与矢量化方法。首先,分别从点云和全景影像中提取初始道路边界点,然后基于非闭合Snake模型融合两种数据源中的道路边界点,实现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道路边界的准确提取与矢量化。该融合过程首先基于点云中的道路边界构建特征图,并以车载影像中的道路边界提取结果为初始轮廓,然后基于道路边界的几何特性构建非闭合Snake模型,最后通过求解该模型实现多源道路边界点的融合,并完成道路边界线的矢量化。将该方法应用于2个城市场景数据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形状多样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道路边界,对由于遮挡导致的数据不完整和多帧影像中的地物重影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对城区道路边界提取的精度、召回率、F1值分别优于95.43%、89.27%、93.38%。  相似文献   
110.
河相关系理论迄今总是应用于冲积河流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未应用在非冲积性山地河流的研究中.河相关系理论是否适用于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该研究选取滇西山地河流,以怒江道街坝、澜沧江旧州和景洪、以及金沙江石鼓4个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上述4站有水文资料记载时段的历年及多年的流量~河宽、流量~水深、流量~流速关系,揭示其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河相关系理论在研究非冲积性河流当中同样存在很好的效果,表明山地非冲积性河流与冲积河流在河道演变中遵循类似的规律.研究区北段从西部的怒江到中部的澜沧江,再到东部的金沙江,其河相关系的年际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与它们受到构造抬升的影响减弱相适应.澜沧江河相关系的年际变化在北部相对不明显,在南部则相对显著,这与其南北两段的地貌分异有关,也与中下游的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起南部河床的冲淤强度的增大有关.系数积及指数和表明,山地河流由于受到基岩边界的影响,其流水断面的调整中河宽、水深和流速之间的协调能力比冲积性河流的小.另外,建立了流水断面宽深比与流量之间的河相关系式,丰富了河相关系的研究内容,并在研究区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流量预测或断面形态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