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别山榴辉岩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大别山东部超高压榴辉岩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榴辉岩的δ~(18)O值分布表现出显著不均一性,从低达一2.6‰变化至十7.0‰.榴辉岩中各矿物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达到并保持了平衡,表明岩石在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与亏损~(18)O的流体进行过相互作用.含羟基矿物的δD值为一 5l‰~一83‰,指示参与的流体是古大气降水,它与榴辉岩原岩(某种玄武质岩石)发生过显著的氧同位素交换.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大气降水同位素信息的保存表明,这种榴辉告的原岩曾经出露于大陆地壳表面,并且当包含榴辉岩原岩的板块俯冲至地幔深度时,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物质交换非常有限,因此滞留时间非常短暂(<20 Ma).不同矿物对的氧同位素平衡温度基本一致,反映出这种超高压变质榴辉告在地幔深度下形成之后,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冷却和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沙溪矿区含矿与不含矿斑岩中斜长石斑晶的粒度统计,计算出平均矿物粒度(S)、矿物分布密度(D)及矿物分布均匀度(H);再根据晶体大小分布理论(CSD),计算出斜长石的晶体生长速率、成核密度及成核速率等岩浆结晶动力学参数;发现含矿斑岩较无矿斑岩有高的成核密度和成核速率,而晶体生长速率则较低;指出成分相近的斑岩在岩浆结晶动力学特征上的极细差别可能造成岩体含矿性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3.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有除草中耕的习惯。研究中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指导坡耕地管理和水土保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小区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中耕能够增加水分入渗,在19.61mm/h雨强下,可以提高稳渗率2.97%到36.56%,在53.95mm/h下,可以提高稳渗率9.74%到90.46%,在111.69mm/h雨强下,能提高稳渗率12.47%到54.1%;(2)中耕可以减少坡面产流,在缓坡、中等雨强条件下,中耕峰值流量仅相当于对照的30%,而在陡坡、大雨强下,二者的峰值流量十分接近;(3)在小雨和中雨条件下,中耕减少侵蚀产沙,在暴雨条件下的中耕会导致产沙量增加。  相似文献   
34.
影响海洋光学遥感的海面白泡云研究回顾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内外影响海洋光学遥感的白泡云的反射率和覆盖率的研究进展情况。根据海洋水色高光谱遥感发展的需要,指出应当开展海洋白泡云中信号白浪和白沫光学反射特征的测量和研究,以便评价和排除白泡云的反射分量在光学遥感中的干扰。  相似文献   
35.
风速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机理和M4S海面微波成像程序,建立了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仿真模型,改进了传统浅海水下地形成像仿真模型的缺陷.通过仿真研究和分析浅海水下地形SAR图像特征实例,对风速风向与浅海水下地形SAR图像特征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低风速条件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整体偏暗,高风速下整体偏亮;sAR图像条带亮暗的程度与风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影响明显,表现为,在逆风和顺风情况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整体偏亮,SAR图像分别以亮条带和暗条带为主;侧风情况下,整体偏暗,SAR图像条带亮暗相当;最佳探测风向是逆风向.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将边界层相似理论与对流理论应用到具有海洋大气边界层(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ABL)对流特征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遥感图像,探讨了星载SAR遥感图像描述海气应力作用下水平扰动尺度变化的潜在可能性.针对具有三维对流涡旋Cell和二维水平滚轴涡旋Roll特征的星载SAR遥感图像,反演了中国海海域MABL高度,并与同步实验获取的MABL高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具有对流特征的星载SAR遥感图像反演MABL高度是可行的,展示了以高分辨率、大面积观测为特点的星载SAR遥感图像探测MABL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7.
变质流体地球化学:从静态定性“流”向动态定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郑永飞  傅斌 《岩石学报》1999,15(4):564-575
对变质岩的矿物学演化研究使岩石学家和地球化学家认识到,流体流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化学和同位素数据能够鉴别流体在变质体中所流经的区域,确定流体的数量、相对于温度和压力梯度以及岩石接触带的流体流动方向,并确定流体活动的时代。仅在特殊的矿物组合、流体成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流体可能沿矿物颗粒缝隙的网状交叉的显微通道流动。变质流体流动对于研究地壳的热和质量传输及变形机制和速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地壳环境中都存在大量的含水流体,区域和接触变质岩石具有的时间积分流量远远大于紧邻岩石脱水所提供的数量。支持高水流量的证据包括不同学科种类,例如岩石学、矿物学、结构和显微构造以及稳定同位素。渗透率增大可能是促使流体流量变大的主要机制。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家与构造地质学家和岩石学家们之间的密切合作,直接对变质岩渗透率增大机制进行实验测定和理论模拟,并在野外检验渗透率增大模型,将有助于理解变质作用的热和流体循环与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氢、氧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了显著的稳定同位素异常。结果对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提供了如下化学地球动力学制约: (1)北大别榴辉岩和基性麻粒岩与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和片麻岩一样,具有较低的δ 18O值,表明它们在板块俯冲前经历了高温地表水热液蚀变,在超高压变质阶段流体以亏损 13C为特征; (2)部分低δ 18O值榴辉岩的共存矿物对之间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记录了榴辉岩相变质温度,指示这些榴辉岩在地幔的居留时间较短,折返初期的冷却速率较大; (3)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氢氧同位素交换,早期阶段流体具有内部缓冲性质,而晚期则具有外部来源; (4)东大别大理岩显著富集 13C,反映出其母岩灰岩的沉积环境为封闭的大陆边缘盆地,西大别苏家河大理岩的δ 13C值接近于正常海相碳酸盐,指示其母岩形成环境为宽广开阔的海洋。  相似文献   
39.
浅海水下地形的SAR遥感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连续性方程和布拉格后向散射模型,在准一维简化浅海水下地形情况下,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仿真模型,将浅海水下地形区域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对变化与大尺度背景流场、海面风场和雷达系统参数等联系起来.海上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浅海水下地形的SAR成像主要由通过受水下地形影响的海表层流场对海表面风引起的微尺度波的水动力调制而获取浅海水下地形信息,其中潮流与水下地形的相互作用过程改变海表层流场,变化的海表层流与海表面微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海表面波的空间分布,雷达波与海表面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雷达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因此SAR图像中浅海水下地形或水深信息量的多少不仅与海表层流场和海面风速有关,而且与雷达工作波段、雷达波束入射角和极化方式也密切相关.认为由水下地形变化引起的缓慢变化的表层流场中海表面定常微尺度波谱能量密度的变化满足波作用量谱平衡方程;而在波数空间中,海表面微尺度波谱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用波数谱平衡方程描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海表面波高频谱(毛细-重力波)形式的解析表达式.众所周知,浅海水下地形信息是由于水下地形影响下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与背景海面后向散射强度的相对差异而在SAR图像上的呈现,从而在建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仿真模型的基础上,仿真计算了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相对于海表层流场、海面风场等海况参数和SAR工作波段、SAR波束入射角、极化方式等雷达系统参数的数值仿真结果,分析得到了有关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相对后向散射强度的特征和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最佳海况参数与最佳雷达系统参数,为研究和开展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隆威  傅斌  纪鹏  黄长溪 《探矿工程》2012,39(5):68-70
在长距离管道顶管施工过程中,尤其是碰见复杂地层如砂卵石层的情况下,为解决在顶管施工中极易造成地层垮塌埋管、顶管阻力急剧增加导致顶管失败的难题,开展了以植物胶和聚合物为主要原料的无粘土浆液的润滑减阻护壁性能研究,最后采用正交实验得到一种适用于长距离管道顶管工程的无粘土浆液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