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衡阳地区的水稻生长为研究对象,对ORYZA2000水稻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本地化,模拟了该地区常年气候条件、设定高温条件及各年高温条件下的一季稻产量,并计算了各年实况及设定条件下的产量灾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水稻产量灾损率评估模型.研究发现: 46 a来衡阳地区水稻开花灌浆期平均日最高气温为34.98 ℃,高于水稻生产的最适温度5 ℃以上;相对常年产量,由高温热害导致的产量灾损率最高为67.2%,历年灾损中2003年的灾损率接近最高值,达67.0%;高温造成的产量灾损率受高温程度及持续时间的共同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根据多元回归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F计算值>>F查表值,方程有意义.其趋势预测完全一致,灾损率精确度>72%;根据高温指标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通过了46 a的大样本检验,在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近30多年的气候和近20多年的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粒数、粒重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春季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具有比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平均气温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呈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日照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小麦粒重和产量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而穗数、粒数则具有反位相空间变化特征,穗数、粒重及产量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粒数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1991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的升温变化趋势有利于小麦粒重、穗数和最终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粒数增加;降水变化趋势不利于粒重提高,对其他产量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日照的变化对产量及各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城市洪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受地理地形、气候条件等许多自然因素影响外,也受到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城市不透水地面增多,城区降水增多及绿地、植被减少,排洪能力差,水体面积减少等,是城市内涝加剧的主要原因。为减轻和预防洪水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威胁,应做好防洪规划。在做规划时,除应考虑提高防洪标准、加快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并保证其质量、增加地面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妥善管理防洪设施外,还应考虑风险与脆弱性、减少地面沉降及建立现代化防洪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河南省小麦锈病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普查出与锈病关系密切的关键旬降水因子。在对锈病进行小波分析后发现,未来8 a内锈病发生的总体趋势偏重,3 a内锈病发生程度将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对关键旬降水量也利用小波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河南省锈病发生面积与关键降水单元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衡阳地区的水稻生长为研究对象,对ORYZA2000水稻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本地化,模拟了该地区常年气候条件、设定高温条件及各年高温条件下的一季稻产量,并计算了各年实况及设定条件下的产量灾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水稻产量灾损率评估模型。研究发现:46 a来衡阳地区水稻开花灌浆期平均日最高气温为34.98℃,高于水稻生产的最适温度5℃以上;相对常年产量,由高温热害导致的产量灾损率最高为67.2%,历年灾损中2003年的灾损率接近最高值,达67.0%;高温造成的产量灾损率受高温程度及持续时间的共同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根据多元回归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F计算值〉〉F查表值,方程有意义。其趋势预测完全一致,灾损率精确度〉72%;根据高温指标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通过了46 a的大样本检验,在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1~2000年河南省32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无霜期、降水量、相对湿度、蒸发量等7个气候要素,对河南省气候变化总体趋势和8个气候区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总体上每1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34℃,极端最高气温下降0.25℃,极端最低气温上升0.5℃,无霜期延长3天,年降水量增加5.0 mm,相对湿度增加0.08%,蒸发量减少86.8 mm。总体气候趋向温和、湿润,气候条件趋于改善。8个气候区中,7个气候区总体气候条件趋于暖湿,仅1个气候区总体气候条件趋于暖干。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988-2005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结合对应年旬气象资料、温雨系数,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关键旬光温水气象因子和温雨系数的相关系数,确定关键气象因子.根据关键气象因子和温雨系数的参与时间,建立了长期、中期和短期共8个预报模型.经过历史资料的回代检验,发现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两个模型预测面积准确度在80%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占72%和78%;12月上旬、2月下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模型预测面积准确度在80%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均在89%以上.对等级进行预测时发现历史完全符合率在70%左右,但总体趋势较好,其预报等级与实际等级差的绝对值最多为1,未发生偏轻预报为偏重或偏重预报为偏轻的现象.本模型能根据最新气象数据的参与时效,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滚动预报,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动态产量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生态生理特征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等方法分别构建了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适宜度函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与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正负效应可能被其他因子加强或减弱。在此基础上,利用几何平均法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的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反应多因子对产量的协同影响效应。以此建立了3月上旬、4月上旬及5月上旬的动态产量预报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能够反映小麦产量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可在实际预报业务中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洪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受地理地形、气候条件等许多自然因素影响外,也受到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城市不透水地面增多,城区降水增多及绿地、植被减少,排洪能力差,水体面积减少等,是城市内涝加剧的主要原因。为减轻和预防洪水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威胁,应做好防洪规划。在做规划时,除应考虑提高防洪标准、加快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并保证其质量、增加地面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妥善管理防洪设施外,还应考虑风险与脆弱性、减少地面沉降及建立现代化防洪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错的边缘地区.全省年均气温为12.8~15.5 ℃.7月最热,月均气温在23.9~27.7℃之间;1月最冷 ,月均气温在-2.5~2.5 ℃之间.无霜期在190~230天之间.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在550~1295 mm之间.一般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果树、林木生长,但气候的异常变化又常常产生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等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