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400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由镁质超基性岩、块状辉石质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岩、斜长岩脉、灰岩岩块及其间的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并有硅泥组合。不同岩性之间、不同块体之间由剪切带分开 ,沉积岩显示出浅深水岩块的混杂。其岩石化学主要特征是MgO含量特别高 ,达 33.2 2 %~ 37.2 8% ,SiO2 、CaO、Al2 O3 、TiO2 、K2 O含量低 ,FeO /(FeO 十MgO)、Ca/Al2 O3 比值非常低。属镁质超基性岩。超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 ,其形成的环境为多硅铝质陆壳成分的大陆边缘盆地 (具有洋脊及岛弧的过渡性质 )。  相似文献   
102.
在塔西北阿克苏露头区发育多套类型不同的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风暴岩,它们宏观上与微生物丘混生或共生,微观上可见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结构,但与此相关的研究甚少。以露头观察和室内鉴定为基础,在苏盖特布拉克地区和昆盖阔坦地区划分出4类8种各具特色的微生物丘—风暴岩沉积序列,并归纳总结了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风暴沉积模式,认为其发育位置和沉积特征主要受控于“三面”,包括平均海平面(MSL)、正常浪基面(FWB)和风暴浪基面(SWB);“四期”,包括平静期、高峰期、衰减期与停息期;“五流态”,包括风暴涡流、风暴下部回流(包括风暴碎屑流和风暴浊流)沉积与风暴上部回流(包括风暴漫流和风暴潮流)。另外古风暴中心的发育位置也可影响风暴沉积特征。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贫乏骨骼的风暴海”的形成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3.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早期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研究区长6段储层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作用。压实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45.9%~65.6%,平均为56.5%;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21.8%~46.4%,平均为28.3%,粘土矿物、碳酸盐是造成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类型。长石、浊沸石、岩屑等的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改善了现今孔隙的22.2%~71.4%,平均44.2%。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长6储层已基本变为特低~超低渗透,该时期之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弱,储层物性基本保持到现今。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沉积条件和埋藏过程对深层地层超压影响缺乏定量化的认识问题,通过构建反映不同沉积条件和不同埋藏过程的地质模型,运用盆地模拟软件数值模拟了不同岩性组合、不同上覆盖层厚度、不同埋藏方式和不同沉积速率条件下深层不同岩性地层超压的分布,并定量分析总结了沉积条件和埋藏过程对深层地层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积速率和上覆盖层厚度的各自增大,深层地层中形成的超压强度都会随之增大,并且这种增大作用在深层泥岩中比在深层砂岩中稍大;随着地层中泥岩含量的增大,深层地层中形成的超压强度也会随之增大,相比沉积速率和上覆盖层厚度,地层中泥岩含量的增大引起的深层地层中超压强度的增大作用更为明显;地层埋藏方式的改变可不同程度地引起深层地层中超压强度的改变,这种超压强度的大小改变规律在深层砂岩和泥岩之间、深层不同埋深泥岩之间不一定具有一致性,这与不同埋藏方式下地层中超压的形成同时受到多种演变规律不同因素的叠加效应有关。该研究可为深化认识深层地层超压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5.
露天矿边坡在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下,其稳定性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效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边坡的敏感性程度,对指导矿山安全生产和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越堡露天矿边坡岩层性质、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及外界因素的基础上,挖掘出该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因子,主要有重度V、内摩擦角ψ、黏聚力c、坡顶荷载q、坡比m 5个指标,并依据其正交试验结果,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影响因素敏感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主要影响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的敏感性程度从大到小为:黏聚力>内摩擦角>坡比>重度>坡顶荷载。本文结果可为露天矿边坡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介绍了大连市沿海丘陵地区地铁施工控制网布设、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解决方案,其中利用GPS静态观测与传统精密导线测量相结合组成混合网平差、将精密导线点纳入二等水准网,实现平高复用等技术,可给同类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蕴含了丰富的地物极化散射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海上舰船目标检测研究。针对极化相干矩阵无法直接用于分析特定散射体物理特性的缺陷,利用Yamaguchi极化分解改进了极化Notch滤波器。将基于模型的极化分解方法引入Notch滤波器,利用表面散射、二次散射、体散射和螺旋体散射等散射机制的能量构造散射矢量代替极化相干散射矢量,并加入功率能量因子,构造新的极化SAR图像Notch滤波器。Radarsat-2全极化SAR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有效增强了舰船目标与海杂波背景间的对比度,检测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08.
在沈阳市选取7个主要公园,于2017年3月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5种美国环保署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沈阳市各公园PAHs的污染特征不同,主要污染成分差别明显,其中万泉公园土壤污染水平最高,土样中PAHs浓度远高于其他采样点。由纵向分析发现,沈阳市各公园PAHs浓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由沈阳市各公园土壤样品中PAHs不同环数所占百分比可知,中、高环数污染物组分含量普遍较高而低环数污染物组分含量均较少,表征各公园土壤污染源主要为燃料燃烧。通过比值法进一步分析可知,沈阳市各公园土壤中PAHs来源主要为燃料的高温燃烧,燃烧源主要为煤、石油类、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  相似文献   
109.
分析总结1990~1994 年沈阳桃仙机场23 次暖区雷暴的地面、高空形势,并应用能量分析方法,做出能量垂直廓线,归纳出廓线类型,找出预报暖区雷暴的预报因子和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paper some 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fluid inclusions of the Yinshan deposit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are presented.The fluid inclusions of the depos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1) gas-rich inclusions;2)liquid-rich inclusions;3)salt-saturated H2O inclusions;and 4)single-phase or multiphase CO2-rich inclusions.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range from 100 to 520℃,aminly in the range 120-400℃.The daughter crystal-bearing multiphase inclusions present in quartz porphyries(including Nos.13 and 4 dikes)have been observed.In ore veins,some daughter crystal-bearing multiphase inclusions have been observed.too.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fluid inclusion research,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must have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 to 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dominantly originated from the depth and the mixing of magmatic solution with meteoric water was enhanced during ascending of the fluid,accompanying immiscibility and boiling of fluid.Teher may be a conceales igneous body at the depth of the Yinshan deposity,which furnish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metallogenic prognosis at th depth of the Yinshan depo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