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江淮入梅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以及NOAA提供的全球射出长波辐射(OLR)和扩展重建海温(ERSST)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异常的前兆强信号,并初步分析了其影响入梅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是影响江淮入梅早晚较强的前兆信号.前期冬春季出现ENSO暖位相时有利于入梅开始偏晚,ENSO冷位相出现时入梅往往偏早.前期冬季2月和春季Nino 4区的海温异常能较好地预测入梅早晚,具有短期气候预测的指示意义和实用性.ENSO暖位相年,亚澳"大陆桥"、菲律宾、西太平洋暖池以及印度半岛附近对流偏弱,不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和印度夏季风爆发,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偏晚,入梅因而偏晚;ENSO冷位相年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08年AVHRR、QuickSCAT等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和CFS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墨西哥湾流区、东海黑潮锋区、巴西-马尔维纳斯合流区和厄加勒斯回流区等全球主要海洋锋区的大气响应特征,发现在上述海洋锋区普遍存在海表矢量风速的最小值分布,并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探讨。研究指出:夏季(6—8月)墨西哥湾流区、6月东海黑潮锋区附近有明显的矢量风速最小值分布,而巴西-马尔维纳斯合流区及厄加勒斯回流区海洋锋附近则终年存在矢量风速最小值。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是大尺度气压背景场梯度方向与海洋锋附近海表温度梯度方向接近一致,其物理过程为:海洋锋暖(冷)水区一侧上空对应有低(高)气压,由此产生的局地气压梯度与大尺度背景气压梯度方向接近相反,导致锋区附近叠加后的气压梯度最小,海表风速因此也最小。同时,摩擦作用使海表风偏向低压一侧,于是沿锋区走向(跨锋区走向)的风速分量差在暖水区一侧产生气旋性切变涡度(风速辐合),进而造成上升运动和强降水,而该分量差在冷水区一侧则产生相反的大气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气环流正、斜压分解方法,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为正、斜压混合型季风观点出发,定义并计算了1958-1997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该环流指数与1961-1995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它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密切:强季风年,以河套地区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多雨,长江流域少雨,华南和东南沿海多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弱季风年情况相反。此外,还将该环流指数与目前常用的4种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斜压流场演变及相互转换所伴随的偶极型阻塞生命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阻塞过程中的大气运动流场分解为正,斜压流场,研究了它们在乌拉尔山偶极型阻塞个例中的演变特征。揭示了正、斜压流场的演变及相互转换所源发的阻塞生命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The 1960-1991 monthly mean FSU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wind stress data aredecomposed into a vortical and a divergent component with each of which to force the model oceanin the context of a two-layer tropical Pacific model.Evidence suggests that for the seasonalvariation the ocean forcing does not produce a realistic cold tongue using either of the componentsand the tongue will not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in its intensity and pattern even if the componentsare doubled or halved:the utilization of climatic mean wind stress(no decomposition is done of thewind stress)that contains its seasonal variation will lead to a realistic SST distribution on which isimposed,separately,the interannual anomalies of each of the components so as to get the SSTApattern:under the action of the interannual anomaly of the vortical(divergent)component therearises qnite intense SSTA oscillation marked by noticeable ENSO periods(feeble SSTA withhigher oscillation frequency for obscure ENSO periods),thereby illustrating that the roles of thetwo componen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 genesis of SST variation on a seasonal and aninterannual basis such that a realistic cold tongue pattern follows under the joint effects on themodel ocean of the two components of wind stress while rational E1 Nino/La Nina phenomenaresult under the forcing of an anomalous wind stress vortical component.Moreover,the divergentcomponent is innegligible in generating a mean climatic condition of the ocean sector but of lessimportance compared to the vortical component in ENSO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宁夏夏季极端降水日数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15年宁夏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分析了宁夏夏季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55年来宁夏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呈微弱减少趋势,但变率在1994年发生了由大到小的气候突变。各月极端降水的变化存在差异:6月极端降水日数在198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日数显著增多;7月极端降水日数呈微弱减少趋势;8月极端降水日数在199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日数显著减少。2)500 h Pa高度场上6月中国华北—东北与西太平洋上的偶极型异常分布、8月西西伯利亚—蒙古—副热带地区的遥相关波列和EAP异常分布型以及700h Pa上宁夏6月偏东风增强和8月偏北风增强,是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直接原因。3)6月菲律宾附近海温偏高,有利于500 h Pa高度距平场形成华北—东北与西太平洋的"+-"偶极型异常分布;8月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我国呈现西低东高分布型,激发EAP遥相关波列,冷空气与水汽条件相配合,从而导致宁夏极端降水事件频发。  相似文献   
17.
高原东南角早春雨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8—2013年TRMM格点及GHCN站点降水、1979—2013年CMAP降水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早春季节青藏高原东南角降水中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其气候特征为:雨带主要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分布(包括藏东南、滇西北、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缅甸北部地区),雨季建立时间在第17候,雨区上游地区(88~94°E,22~27°N)低层的西北风转为西南风是雨季建立的一个标志性环流调整特征。早春雨期间,雨区上游地区的西南风大值中心使得风速及水汽在雨区辐合,同时该西南气流沿着由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那加山脉组成的向西南方向敞开的喇叭口地形爬坡抬升,在迎风坡出现降水大值中心,这是高原东南角早春雨的直接成因。该西南风大值中心的产生既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绕流作用有关,也与春季高原中南部的地表感热加热密切相连,这是高原东南角早春雨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夏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IOD独立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以湖南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正位相年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华南西部、江淮流域、河套及华北地区起抵消作用,而在东南沿海地区起协同作用.还从环流场角度分析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影响的初步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宣飞  李青  何金海  王平 《气象学报》2009,67(1):100-107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5-1998年OLR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这种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第3候歼始,感热加热的作用使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并一直持续到第25候,之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发生逆转,这种逆转是由于第22-23候出现在中南半岛的对流及降水造成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降低所致.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上述季节变化特征还表现出最著的年际差异,这种年际差异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上述热力差异的逆转是南海季风爆发的一个必要条件:1958-1998年,逆转时间均早于(或等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其次,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持续时间与南海季风爆发日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时间越早、转为低于南海的时间越迟,则南海季风爆发越迟.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靖  刘宣飞  韩桂荣  何金海 《气象》2006,32(12):76-81
2005年是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提供的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对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前的异常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中高纬冷空气的活动异常与东亚大槽、中西太平洋ITCZ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等活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大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同时,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劲少动也使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劲,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偏南,抑制了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向江淮流域推进。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江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