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详细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将相山下家岭稀土矿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划分为黄壤层、铁盘层、红壤层、球形风化层、母岩层。借助X射线粉晶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研究手段对剖面样品开展了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分析结果表明,岩石风化程度至上而下逐渐减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含量呈增加趋势,并出现伊利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从黄壤层到母岩层,易移动元素K、Na、Ca含量以及FeO总量呈增加趋势;氧逸度OX值与Fe_2O_3含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最大值都出现在铁盘层;SiO_2的含量先减少后增加,Al_2O_3含量则表现为先增后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难活动元素Th、U、Ta、Nb、Zr、Hf、Ga在各层中的含量相近,分异不显著;易活动元素Rb、Ba、Sr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加。在黄壤层、铁盘层、红壤层以及母岩层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远低于球形风化层,分析认为,由于黄壤层、铁盘层、红壤层中粘土矿物与Fe(OH)_3胶体结合,使其对稀土元素吸附量大大降低从而导致稀土元素在球形风化层最富集;Ce在黄壤层、铁盘层、红壤层中富集明显,而在球形风化层中则表现为亏损,母岩层中异常并不明显,可能因为风化壳上层风化过程中形成方铈石等矿物固定了Ce。  相似文献   
12.
北天山冰草沟铀磷矿床严格受玄武安山岩与砂岩的接触界面控制,属于典型的热液铀磷矿床。本文利用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手段,对该矿床典型剖面展开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矿过程中,铀与磷同步富集。在剖面上,与新鲜砂岩相比,原岩为砂岩的矿石除富集U和P外,还高度富集Ca、Sr、Zr、HREE和Y,同时亏损Rb等元素。表明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带来了大量的Ca、P、U、Sr、Zr、HREE和Y,同时,Rb等元素活化迁出。与新鲜玄武安山岩相比,蚀变玄武安山岩明显亏损Rb、Ba和Sr。矿石OX值(Fe2O3/Fe O)介于16. 92~26. 46之间,远高于赋矿围岩OX值。新鲜玄武安山岩具有相对较高的Fe O含量(4. 74%)和较低的OX值(0. 9),蚀变后玄武安山岩则具有相对较低的Fe O含量(0. 86%)和较高的OX值(7. 18),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强氧化性,新鲜玄武安山岩表现出较强的还原能力,可能为铀矿体的空间定位提供了还原障。  相似文献   
13.
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区域人地关系的核心。本文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以我国西南山区625户农户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山区农户生计策略和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存在耦合性,五类农户耦合度均在0.47~0.50,属于中度耦合;(2)农业兼业型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程度最高。山区农户在投入农业生产的同时,从事其他兼业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可持续收入生计水平,对土地"三生"功能也有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3)不同类型山区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随海拔的升高和地形高差的增大,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经济较发达山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一般发达和欠发达山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农户生计改善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1998-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调查和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了重庆市五大功能区16年间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关系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且拐点即将到来;(2)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3)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呈一次线性关系,显示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初级特征;(4)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正U型二次曲线关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云南文山官房钨矿床团山矿段围岩蚀变与矿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白钨矿床属于中—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矿区内围岩蚀变强烈,蚀变分带明显,依据蚀变岩岩相学及岩石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钻孔编录资料,将团山矿段围岩蚀变划分为3个蚀变带,自花岗岩体向外依次为金云母-绿帘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镁橄榄石化带。通过对各蚀变带中岩石组分迁移量分析认为:在团山矿段热液蚀变及白钨矿化过程中,来自花岗质岩浆热液的A l2O3、S iO2、TFe、K2O、Na2O迁入,灰岩(白云质灰岩)中MgO、CaO迁出,团山矿段白钨矿化主要发生在透辉石-透闪石化带中,矿体产状与透辉石-透闪石带产状基本一致,橄榄石化带中钨矿化相对较弱,金云母-绿帘石化带中仅可见零星钨矿化。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文山官房钨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以及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测空间信息系统(CGIS)在地质勘探部门、矿山地测部门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地测图形,即钻孔柱状图、煤层结构综合柱状、煤岩层对比图、封孔结构图、地质实测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及各类等值线图等图件,并可自动形成各类报告、生产报表,改变以往手工绘制图件,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17.
西准噶尔白杨河铀矿床沥青铀矿矿物特征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杨河铀矿是我国新疆地区典型的铀-多金属矿床,为查明该矿原生铀矿物特征,进一步探究沥青铀矿的形成与保存环境,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多种研究手段对该矿床中的沥青铀矿开展了矿物学研究工作,并利用激光拉曼和碳硫仪对与原生矿体空间关系极为密切的黑色断层泥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矿床形成的原生沥青铀矿主要赋存在热液脉中,矿石组构包括:碎裂结构、花岗状压碎结构、斑状压碎结构、交代反应边结构;黑色断层泥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碳(TOC为0.24%~1.07%),拉曼测试结果显示出较强烈的碳质峰。沥青铀矿不同程度地遭受流体改造作用,使得矿物化学成分极其复杂。随着流体改造程度的增加,UO_2、PbO呈现降低的趋势,Nb_2O_5及ZrO_2含量则表现出升高的趋势,显示在后期的流体改造作用过程中,铀被活化迁移的同时,流体还带来了丰富的Nb和Zr等元素。进一步分析认为富有机碳的断层泥在成矿过程中可能为U~(6+)的易溶络合物还原为沥青铀矿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在沥青铀矿形成后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大庆油田一区块进行了本源微生物调查,在此基础上利用从该区块油水井采集的样品,模拟地层的生态环境,采用不同激活剂体系激活地层水中的本源菌,分析不同时间的本源菌数量变化、pH值变化、气体产物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所选区块地层水中含较高数量的腐生菌、烃氧化菌、发酵菌、产甲烷菌及硫酸盐还原菌,在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情况下,具有本源微生物驱油的潜力;通过激活硝酸盐还原菌,可以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激活剂A体系中硝酸盐还原菌数量达106~107个/mL,而硫酸盐还原菌仅0~45个/mL;C,D激活剂能有效激活产甲烷菌,生物甲烷在轻烃气体中相对含量达80%;B激活剂有利于产酸微生物的繁殖,使培养液的pH值从7.5降低到5.0左右;各种激活剂体系均可以激活降解原油微生物,从气体产物色谱分析可知,产物中有低碳数小分子轻烃生成.从轻烃中甲烷含量及产甲烷菌数量分析,只有通过产甲烷菌的活动才能生成甲烷.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激活剂,可以定向激活本源菌群中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对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的信息化管理,为海洋管理部门的使用审批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文章基于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信息化系统。该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体系,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分为数据整理、行政审批、统计分析、综合展示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模型驱动的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MVC技术框架等关键技术,实现数据标准化和共享化、审批全过程管理以及二/三维可视化等功能。目前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已获取大量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信息,在三维展示方面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20.
卫星遥感影像是现代基础测绘最为重要的数据源之一,随着新型基础测绘对卫星影像数据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建设水平与新型基础测绘数据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该文通过分析新型基础测绘在覆盖范围、分辨率、时效性和覆盖频次等多方面的新需求,结合国内外遥感卫星资源,提出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解决方案,并从构建虚拟星座、多星组网拍摄、多源影像优选等关键技术点介绍了虚拟星座的构建途径。最后通过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遥感影像保障工作中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表明其在新型基础测绘影像保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