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7篇
  免费   1996篇
  国内免费   2155篇
测绘学   1309篇
大气科学   1432篇
地球物理   1500篇
地质学   6183篇
海洋学   1585篇
天文学   238篇
综合类   763篇
自然地理   1328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332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457篇
  2018年   412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494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287篇
  1999年   396篇
  1998年   385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91篇
  1995年   368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310篇
  1992年   339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230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92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76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5篇
  1959年   28篇
  1958年   35篇
  1957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992.
评价环境地质质量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阐明了应用模糊聚类算法,进行环境地球化学分区,从而达到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原理和计算步骤,在攀枝花地区的应用表明,本方法可行,结果可靠。这是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定量地多组分综合研究环境地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1932年麻城6.0级强震的蕴育环境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96.
997.
本文根据山西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资料,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似,综合分析了该带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初步估计了该带未来强震活动的趋势。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1993年到2015年间,在山西地震带将可能发生一个M_s=6.2±0.4地震,其可能地点有三个,若依发震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将是:(1)霍县~洪洞一带;(2)大同~怀仁~应县~浑源所围地区;(3)灵丘以东至涞源断裂两端所围地区。  相似文献   
998.
常宁县汤市硼矿属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区内沉积岩和花岗岩磁性微弱或无磁性,与硼矿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及硼矿石中磁铁矿含量较高。大理岩型硼矿石磁化率168×10~(-1)nT,矽卡岩型硼矿石磁化率29033×10~(-1)nT。已知半边街矿段△T等值线形态反映出矿体产状,并与矿体投影形态一致。用△T高精度磁测寻找埋深大、磁性弱的隐伏内生硼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已有磁测资料分析,预测该地区瓦盏洲一新屋山、周家屋场一带可作为硼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9.
Poli  GE 于介江 《世界地质》1992,11(4):48-54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00.
三峡工程水库岸坡稳定性预测的逻辑信息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斜坡崩滑、变形体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种新的数量化理论方法-逻辑信息法,建立了三峡库区斜坡稳定性评价预测的逻辑信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糊逻辑扩充,使之具有更高的精度。采用这一模型,对整个三峡库区近千公里岸段斜坡稳定性进行了空间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