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81.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贾若祥  刘毅 《地理研究》2003,22(5):609-617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 ,目的是谋求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此 ,本文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 31个省市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 ,按照评价结果 ,全国共分为 6种不同类型 ,并得出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大体呈从沿海→沿边→中部→中西部递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2.
刘毅 《地理研究》1996,15(2):12-20
本文从长江产业带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出发,针对能源生产、消费和供需平衡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提出并论证了产业带未来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方向及规模、缓解能源运输矛盾的途径和上中下游能源开发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83.
景观破碎化改变着区域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的连通性,对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选取新疆和田绿洲为研究区,以1970年新疆考察数据与MSS影像,1990、2000、2013、2018年4期Landsat TM/ETM+同月相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指数法、移动窗口法、梯度分析及归因分析等方法开展绿洲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景观分裂指数(DIVISION)由0.94减少到0.89,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从1.44减少到1.28,绿洲景观破碎化整体呈现减缓趋势。其中,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最低,沿破碎化梯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景观破碎化程度与农业的发展呈倒“U”型函数关系,当农业扩张在绿洲面积的40%—50%时,景观破碎化程度达到峰值。人口增长,农业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影响着绿洲破碎化的时空格局。本研究不仅为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格局的空间变化分析及驱动因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对绿洲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4.
基于无干扰原理的终端安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端是信息系统中所有安全风险的根源,借鉴无干扰信息流的思想,从终端的访问行为安全的角度提出一种无干扰的终端安全模型.模型以终端的访问行为为基本元素,详细讨论了访问行为安全应满足的条件,指出安全策略与隔离性是保障终端安全的根本,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整个终端安全.  相似文献   
185.
上海市近期地面沉降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91 ̄1996年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年均沉降达10.2mm,约为前25年的2.5倍。外加海平面上升与上海地壳下沉,上海近期沉降加速形势引起了新闻媒介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概述了上海近期地面沉降的面上和垂向分布特征。指出上海近期地面沉降加速是在浅部土层保持持续性压缩的基础上,第Ⅱ、Ⅲ含水层水位上升速率大大降低,第Ⅳ、Ⅴ含水层开采量大幅增加而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大及建筑工程大面积施工等多种因素所产生  相似文献   
186.
上海市地面沉降泊松旋回长期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上海地面沉降长期预测研究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对泊松旋回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建立了地面沉降泊松旋回预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应用于预测的技术处理方法,适宜于进行地面沉降长期预测。预测的上海部分标点1995 ̄2050年地面沉降量10 ̄37cm,并对这一预测成果进行了一定评估,认为,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是可信的。把衰减系数引入泊松旋回模型中是本方法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7.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地理研究》2018,37(8):1495-1514
人地关系演变具有继承性,从历史视角认识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机制有助于增加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知。从人地关系核心内涵出发,将资源环境要素视为人地作用的焦点,以人类的核心需求和主要活动、对“地”的作用强度及认知能力为主线,在梳理中国历史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提炼其演变动力。发现: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对“地”的认知先后经历了“混沌未知、天人合一、人地相称、人定胜天、人地和谐共生”的演变历程。与此相应,中国历史人地关系经历了从萌芽到以土地为核心的一元化关系再到以土地、水、能矿等资源为核心的无序多元化关系以及现如今重新探索有序多元化人地关系的总体历程。从历史视角看,中国人地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是:生产力是最核心的动力,促进了人对“地”作用能力的发展;人口是最活跃的动力,人口需求及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人和“地”作用的紧密程度;生产关系主要通过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及资源所有权而间接影响人地关系演变;战争和自然灾害对中国历史人地关系演变均起到促进和阻碍的双面作用。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人地关系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中国现代人地矛盾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以史为鉴,提升人对“地”的科学认识,实施因地制宜,加快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式转型是破解中国当下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8.
简述了在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元数据生产中"影像数据源"及"外业调绘核查情况"图层的处理方法,介绍了工作流程及相关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9.
通过铀矿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的研发,实现了从测井曲线计算处理、岩性识别、孔隙度预测、γ测井解释、测斜数据处理到仪器校准核查、物探参数计算、成果输出等铀矿测井资料处理全过程的数字化。系统既适用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又适用于硬岩型铀矿的测井数据处理解释,并且对《γ测井规范》和《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提供了充分的支持。系统通过了模型测试和实际应用测试,在一致性、准确性、实用性上均达到了规范的要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0.
实际抽水试验暴露出了环状承压含水层的特点,本文依据作者1987年提出的扇环承压含水层扇顶井流模型,以及1988年提如的非均质效应假定,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了在不同抽水阶段的降深解析式,又通过数值模拟归纳出了其三种s_1——lgt过渡曲线类型,最后以此s_1——lgt曲线特点及非均质效应临界降深(s_c),建立了环状非均质含水层的s_1——lgt求参方法,并应用它较好地解决了海泉含水层的实际求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