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卷云数值模式和对流性卷云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玉宝  胡志晋 《气象学报》1993,51(2):148-158
本文建立了两线面对称、滞弹、非静力平衡,包含有水汽、云水、云冰、雪晶和霰五种水元间各种微物理过程的卷云模式。运用该模式对卷云对流胞的典型环境作无切变和有4×10~(-3)s~(-1)的风切变两种情况模拟表明,风切变环境下的对流较弱,但最大上升气流仍达2.71m/s。无风切变环境下卷云对流易于向两边传播,而当存在强风切变作用时,对流向上风方传播。模拟卷云的宏、微观结构及其演变特点与国外飞机穿云、卫星和地面遥感等观测结果十分一致。模拟表明卷云对流的下沉气流及下落冰粒子的蒸发冷却激发出的新的上升气流是卷云多核心结构和对流卷云向层状卷云演变的重要机制;卷云中过饱和度对冰晶核化的依赖和抑制是卷云冰晶浓度远低于FLETCHER浓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强对流风暴数值模拟及其未来预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b-g)大气模式,对3个强雹暴过程作不同模拟试验,初步探讨了强对流风暴数值模拟及其未来预报的几个基本问题。结果表明:采用单点探空的二维暖云计算能定性预报出某些风暴过程,为强天气警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对风速风向垂直切变较小的风暴,二维模拟结果与三维模拟较接近;而对具有典型三维结构的超级单体,则用二维模拟或只用单向风分量的三维模拟不能模拟出其基本特征;为对不同风暴的生命、演变和降水发展等进行模式预报,不仅要求采用细致的雹云微物理参数化的三维模式,还要求用能较准确代表风暴发生处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华东地区3 km分辨率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模式和高密度地面自动气象站(AWS)观测,研究GSI-3DVAR同化系统的RHZSCL对AWS观测的地面温度和风观测同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运用GSI-3DVAR同化地面AWS观测时,RHZSCL的取值较为敏感;选取合适的RHZSCL能有效改进地面分析场精度,相较于背景场地面温度和地面矢量风差(VWD) RMSE均可减小35%以上。当RHZSCL过大会导致温度高、低值中心的影响范围过大,风分析场较为平滑,无法反映出中小尺度环流结构。但RHZSCL过小则会使得温度分析场增加误差,并导致风分析场出现虚假大风。观测密度稀疏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场及风场所适应的最优RHZSCL皆随着观测密度的增大而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中尺度山脉对流群的动力和微物理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山脉春夏季受太阳加热和地形抬升作用易于形成对流过程。为研究这类对流特点,在沙特阿拉伯ASIR山区组织了一个SACPEX实验计划。本文应用中国强风暴实验室MBG(MESO—Beta&Gamma)非静力模式,选取适当模拟通道模拟了该计划中1990年5月3日一次对流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揭示了大山脉气流强迫与对流环流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特点,展示了大山脉对流过程多种复杂的宏微观特征及其生消演变。包括山坡激发对流,大对流对小对流的抑制,云自然引晶效应等,并指出在这类对流系统中CCN浓度对其降水类型的重要影响。此外,本文还进行了采取细致的雹云微物理参数化和采用简单的暖云微物理参数化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模拟的动力场差别甚小,而云形态和降水发展有明显差异。上述结果总体上与该个例外场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文献[1]建立的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模拟了强对流风暴、过山气流与降水、及山谷风和海陆风等重要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研究了各个过程的发展特点,检验了模式各部分功能。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国外模拟结果和概念模型相当一致,表明模式方程、物理参数化、地形坐标系和套网格设计等对局地天气过程中复杂的云过程、下垫面强迫和地形效应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适用于各种局地天气过程的模拟研究。文中对各个个例模拟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演变机理,并指出了模式的一些缺点和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系统性降水研究Ⅱ.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北疆盆地冬季冷锋降水个例的观测分析,建立一个二维动力场给定、微物理时变的冷云模式。模式考虑了云水、云冰、雪、霰和水汽五种水元间16个微物理过程。本文用其研究了无扰动层状云、发生泡区和高空引晶自然播撒作用于层状云和飞机播撒层状云的降水发展过程,并用一维模式作一些模拟补充。模拟表明,无扰动层状云内液水丰富、冰粒子少,降水不充分。高空引晶自然播撒能大大加强层状云降水。低层发生泡既产生更多的云水又提供大量冰晶,对增加降水有双重作用。模拟得出各个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各微物理过程相对重要性的时间演变,清楚地解释了观测发现的一些主要降水特征。对层状云飞机播撒同样能加强降水形成,播撒后主要增水区约10公里宽且有最大剂量限制。泡区人工播撒可进一步增加降水,而在自然播撒区再作人工播撒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